陽川橋,位於紹興市越城區靈芝街道嘉會村,陽嘉龍老街河上的最西邊。南北向跨3孔石樑橋。橋原來全長17.90米,寬2.60米,孔高2.75米。

橋面三級,每節鋪2塊石板,共6塊,橋面長11.20米,淨寬1.85米。橋面置實體石欄,間有望柱,原應有8個望柱,現只剩4個,柱頭原爲方形,柱頭雕刻成束腰形,四面雕小動物和花紋,現只剩一個完好,三個柱頭被可惡者斬頭毀容。

(完整的望柱和被毀的望柱頭)

橋南置10級石臺階,橋北原也是10級石臺階,現因路面抬高,被覆蓋一半,現只有5級。臺階上窄下寬呈梯形。橋欄西側外面中間刻有楷書“陽川橋”三個大字,兩旁有落款陰刻“丙寅夏月”、“薛瑞囗書”;橋欄東側外面中間陽刻“錦江挹秀”四個大字,旁有小字“民國十五年囗囗囗”。

陽川橋南北兩橋臺爲條石縱橫錯縫疊砌,中間兩橋墩各爲兩塊薄形石板並排豎立,下套入底盤石的凹槽中,上插入冒石凹槽裏面,結實牢固,冒石縱深東西兩端外挑,上承擱梁石和石欄。做工精細,簡潔明快,美觀實用,既省料又增加流水量。是民國時期的古橋。該橋構造簡潔,時代特徵明顯,保存基本完整,沒有明顯的傾斜移位等狀況。

陽川橋雖然沒有列入文物保護單位或文物保護點,但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登記表之內,我們應該加以保護,該橋對於研究紹興水鄉古橋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陽川橋橋欄外刻着“錦江挹秀”四個大字,說明當年這裏環境一定非常秀美。當地傳說,清代乾隆皇帝曾多次到江南巡視,有一次他坐着“龍舟”,沿着西小江一直東來,過柯橋後便折而向北,先在“官墅”稍息,後經“待駕橋”、“周家橋”、“迎駕橋”、“仙駕橋”,到達嘉會的這陽川橋附近。乾隆皇帝上岸走了一圈,見這裏河川縱橫,良田連片,百姓豐衣足食,真乃魚米之鄉,又知道這裏人丁興旺,人才輩出,心情自然非常愉悅,他見嘉會的地勢比周圍稍低,形如面盆,不禁脫口贊曰:“此地真乃一寶盆也。”後來有人把嘉會堰頭的一座土地廟稱爲“寶盆廟”了。

嘉會村又叫陽嘉弄,陽嘉弄也是一個比較繁華的農村集鎮,商鋪林立,曾經是公社所在地,原屬於紹興縣齊賢鎮,2003年區域調整,現屬於紹興市越城區靈芝街道。陽嘉弄老街上原有大戶人家新號臺門和單家臺門,現尚有遺蹟,但均破頹不堪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