楝樹閘,又名楝樹閘橋,位於紹興市越城區孫端街道三條漊村北邊的蕭紹海塘上。楝樹閘橋,東西向兩墩三孔,閘孔淨寬7.55米,東西閘臺及中間兩墩均爲條石錯縫疊砌,爲緩減泄水時對墩的衝力,中間兩墩迎水面設爲分水尖。閘門上方南邊置一石欄,中間鐫刻“楝樹閘”三個大字,大字左右分刻“同治丁卯六年肆月穀旦建造”小字。原閘門爲原木拼制。

三條漊村,傳說是因爲宋代定國公朱文光的女兒在鎮塘殿觀潮後,在河水中三次洗滌綢巾而得名。原爲三滌漊村,1949年後改爲三條漊村,延用至今。該村位於紹興市越城區東北角,東鄰上虞道墟鎮聯浦村,北與上虞瀝海鎮隔江相望,西接孫端街道後雙盆和前雙盤村,南靠孫端街道張家瀝和樊浦村。該村緊挨曹娥江,歷史上常遭曹娥江江水侵襲,相傳古代普種楝樹,楝樹耐鹽漬,生長快,枝繁葉茂,粗壯挺拔,根糸深而發達,能抗風雨。

自從紹興知府湯紹恩太守於嘉靖十六年(1537)造了三江閘後,古越大地很大程度上免去了洪水氾濫之災,但局部的小災仍頻發不斷。到清代同治年間,時任紹興候補知府李壽榛提議,按察史王凱泰親自考察了當地的實情,由巡撫馬新貽執筆並製圖向朝廷上書,建議在三條漊村北邊建造一座閘,獲准建造,於同治六年(1867)竣工建成。因當地普種楝樹,念其挺拔堅強,閘與樹同義,故名楝樹閘。

1972年,經浙江省水電廳水管局批准,對楝樹閘橋進行了改建,於1973年竣工,原閘底板和閘墩沒有改建,增設了鋼筋混凝土閘門,電動螺桿式啓閉,增強了泄洪排澇的作用。1989年12月,楝樹閘連同紹興後海塘一起,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爲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3年,當時的紹興縣人民政府決定留古建新,在楝樹閘南側新造了拱橋一座,在閘上新建一座仿古亭臺,再在古閘橋東邊新開河道,新建了一座現代化的新楝樹閘。在古新兩閘之間,豎有“楝樹閘重修碑記”石碑。

作者(陳樹堯)簡介:中國古橋研究與保護委員會祕書處祕書,紹興市古橋學會理事,紹興市古城民俗文化攝影協會組長,紹興市鄉土文化研究會成員,紹興市浙東唐詩之路研究會成員,紹興市關工委科普團成員。2018年著《紹興橋鄉》一書。

(轉載請註明作者姓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