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家恩(Kyle Ke)——10 岁时被 Nike 签下成为台湾的第一批签约滑手。当年因为滑板比赛屡获佳绩而在台湾小有名气的 “滑板小神童”,走到 27 岁的人生依然与滑板息息相关。早前因为《极限青春》这档节目的播出,也令他在网络上斩获人气。正值柯家恩迁居内地的生活转折点,以及在滑板生涯中因为首次遭受重伤而被迫暂停滑板运动的时间点上,《KIKS定番》借此机会找到这位滑手,坐下来跟从小生长在台北的柯家恩聊了聊他眼中的滑板生活面貌。

柯家恩 Kyle Ke 台湾知名滑手/Nike SB 赞助滑手

当一位滑板人的板龄超过 10 年,那么他的角色就远非只是一名滑手。在这个文化里,最宝贵和精彩的东西不是竞技精神而是真实的街头生活,以及无数人在机缘巧合下于一块滑板之上开辟的未知人生。对于笔者而言,会以此角色敲下一篇又一篇文章,也是因为学生时期接触到的滑板文化最终将我引领到这份职业上。相信被滑板一二事激发而找到另一番生活热情的人,还大有人在。

“如果有人跑来跟我说‘柯家恩,我是因为看到你我才开始滑板的’,那我会非常非常地感动。”

关于柯家恩的成名经历,相信对滑板文化略知一二的人都有所耳闻,这次发生在一家台湾餐馆外面的 “闲谈” 找到了柯家恩,也是为了在他难得在滑板上 “静下来” 的这段特殊时期,借他的视角让大家思考和看见滑板文化更丰富的一面。

生于 1993 年——回到柯家恩滑板的最初,当时 Nike 正准备要进中国,那会儿 Nike 还没有SB(Skateboarding) 这条运动支线,Nike Dunk 鞋款也只是 “Dunk” 而没有 “SB Dunk” 一说。2000 年代的台湾相当注重滑板比赛,Nike 决定在台湾成立滑板队伍的时候,柯家恩因为比赛获得优异名次的关系,成为了第一批被签进去的滑手。当时年仅十岁的柯家恩也有所犹豫,因为最初教他滑板的人,还有身边滑得厉害的人都是穿 DC,柯家恩也理所当然地对 DC 有崇拜之感。但当时他的家人希望他签Nike,恰好 DC 也没有找到柯家恩合作,于是他签下了 Nike 直到现在。

从最开始玩滑板穿很街头的服饰,到后来他看到很多人效仿,柯家恩才知道 “穿得很滑板” 是所谓的 “酷”。当他意识到这件事的时候,在心里还是有被激励到。每个滑板人滑到后来,除了成功完成一个滑板动作之外,更有成就感的事情莫过于有人被自己激发了——“如果有人跑来跟我说‘柯家恩,我是因为看到你我才开始滑板的’,那我会非常非常地感动。”

“后来我才看到为什么滑板可以影响到这么多人,是因为这件事能辐射到的东西真的很多很多,再加上一些品牌效应,让这件事变成一个新的产业链条。”

从最初到世界各地比赛,到以此作为生活的重心,再到如今从事滑板幕后的推广,柯家恩在这个文化当中浸泡多年,看待事物的视角也一直在转变。包括一些商业层面的观察,就如我们都对一个说法心有戚戚焉: “不滑板的人别穿滑板的东西”。柯家恩对此却有一番另类解读:“这个问题我也是长大后才思考的。 往更现实的层面说,如果没有不滑板但又穿这些衣服的人来买东西支持,那么滑手的滑板公司要怎么赞助滑手呢?滑板当中其实非常多吃力不讨好的事情需要花钱。这也可以延伸讲到前不久播出的《极限青春》,我觉得大多数人的思维还是太局限了。滑板文化已经进步发展去到另一个层级,每个年代滑板都有不同的东西。到了现在就是滑板已经进入到奥运,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极限青春》这档综艺又把 ‘滑板活动’ 变成一个尽人皆知的东西,等于是把 ‘滑板的路人’ 识别出来让更多人看到。这个很好理解,因为滑手在滑板的时候都会拍影片,那其实还是想让更多的人看到吧,这档节目等于是用另一个层级的思维去推广滑板这个事情。尽管他们包装得不是特别的 ‘酷’(笑),但传达的东西至少是没错的,这个节目之后会有更多的人来玩滑板,这就是对滑板文化的一种支持,这档节目相当于是在让大众看到滑板人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中国的现状如斯,再放眼国际——如今世界上的滑板文化已经不似当年一般是一种 “小众”、“地下”,柯家恩曾与滑手朋友辗转世界多地感受过不同地方的文化。关于世界各地滑板文化的 “和而不同”,柯家恩眼中,西方与东方的还是有所区别的,但滑板这种生活方式或是这种 “创意平台” 却总是很默契地互通。“我觉得这个分技术层面和文化层面吧,别人先行几十年水平当然会超前一点,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再过十年二十年可能全世界的水平都差不多,等于是滑板发展到一个阶段在技术层面就会倾向于互通。 要说到文化层面的话,西方仍旧是发源地,保留着滑板自诞生伊始最传统的东西,但是每个地方有本地的文化,所以滑板去到不同地方就会有不同的特色。比如美国人的滑板就会看到大的台阶大的杆子,欧洲可能就很有技巧很精细。这一点滑板跟嘻哈音乐很像,不同国家的嘻哈音乐都有自己很不一样的特色,但是这个时代的滑板就是属于这个时代的滑板。

我觉得滑板最终就还是想酷(笑),还是想做自己,做自己喜欢和自由的事情。滑板延伸到最后已经变成一件涵盖量很大的事情,一个人滑一个人拍,再到后期剪辑和音乐的部分,这就是后来我才看到为什么滑板可以影响到这么多人,是因为这件事能辐射到的东西真的很多很多,再加上一些品牌效应,让这件事变成一个新的产业链条。 但滑板又是一件不论在个人偏好又或是穿着上都很包容的事情,比如有些人喜欢听朋克音乐,那么他滑板影片的背景音乐就是相当朋克的,甚至他平时喜欢穿得很朋克,很有设计感又或是很有自己特定风格,这都不妨碍他滑板,我觉得这就是滑板的魅力所在吧。但我觉得很多人不会去想这些背后的事情,这些东西也是后来我接触到 Avenue & Son 的 Boss Xie、Stephen、Jeremy 他们才开始思考的。

当滑板人要做品牌要设计衣服,要让人知道滑板文化其实很有趣,就会去观察滑手的一些行为,然后把自己想做的东西展现出来,当中无可避免地会涉及到摄影、剪辑、音乐、艺术设计。 即便我现在脚受伤了,但依然有在拍滑板的人,在剪辑滑板音乐,我仍旧在体验这个文化给我带来的东西,这些都是从滑板中感受到的很真实的东西。”

当被问及是否因为滑板在生活中的比重过大时,柯家恩直接说 “我觉得滑板所带来的东西都让我体验不完了,也正因为滑板我才会喜欢音乐,喜欢艺术,当中这些东西的门道都还远远摸不透学不完,所以还没有时间去想到这一步。跑来上海也是因为这边做文化的氛围和机会比较多,在台北的话滑板的人基本上都是自发地在做一些事情,但是在这边都会有品牌来支持做推广,在台湾比较少有大品牌的资源来支撑。

出于想在台湾保留一些街头文化原貌,柯家恩参与到一个叫做TPOOC (Taipei out of Control) ,中文译字大概是 “不受限的台北生活” 意思的平台当中,出发点是想记录和产出一些影像来让外面的人认识台湾,意在从自身以及身边人的街头生活中传递出一个去追求你想要的生活,去过你想要的人生的信号。他说 在台湾一直以来都是比赛的氛围比较浓厚,但是当他出国比赛认识到世界各地的滑手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滑板不止是比赛而已,他背后的文化和交流还有社群更重要。滑板人总是一个大的群体在交流,就像平时他们比赛完都会一起玩,但是篮球运动的话就不太像是这样子。TPOOC 想做的就是想用滑板影片和图片来告诉别人,滑板文化在台湾沉淀下来是怎么样的一个面貌,因为在那边没有人真正在做这个事情。

柯家恩的生活状态很难用一种形态去框死,因为他总是在与不同的人交谈当中诞生新的想法,然后变成生活的下一步,一如最后他提及心目中的 “定番”,就是去过不受限制的生活—— “谁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那还不赶快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