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車永濟電機工作人員在進行風力發電機測試

一組關於全市研發活動的數據剛剛出爐:

研發機構數量:全市共有各類研發機構333家,佔到規上工業企業比重64.4%;

研發經費投入:全市98家大中型企業研發經費23.4億元,同比增長12.74%;

企業研發活動:全市共開展各類研發活動385項,計劃開展研發活動375項;

研發成果:全市共申報新型發明專利130項,新型實用專利180項,突破各種關鍵技術86項。

截至9月底,我市共有規上工業企業551家,除34家企業停產外,全市正常生產運行的517家企業已實現研發活動全覆蓋。

亮眼的“成績單”,再次證明了我市在發揮企業技術創新主體作用,在激發經濟持續發展內生動力方面的旺盛活力。

拓寬覆蓋範圍

隨着市場競爭愈演愈烈,技術進步、技術創新正成爲經濟發展的原生動力。企業要取得在市場競爭中地位的鞏固和發展,就需要藉助強大的競爭優勢。而市場競爭優勢的形成又依賴於超前的技術優勢,技術創新則是實現這種技術優勢的重要途徑。對此,山西新泰恆信納米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呂國章深有體會。

呂國章回憶,山西新泰恆信納米材料有限公司在建廠之初就引進了北京化工大學原創的“超重力法”合成技術,建成了國內首條超重力法納米碳酸鈣生產線。雖然合成技術相對先進,但由於對產品的認識不足,沒有配套的分散技術,同時,國內納米材料應用尚處於起步階段,市場應用技術基本處於空白,導致項目投產後,產品體現不出應有的納米性能,市場推廣困難,企業很快陷入停產困境。

“痛定思痛,我們經過認真分析,提出了‘技術推動銷售,銷售拉動生產’的發展理念。”呂國章說,“我們把技術研發與配套應用作爲突破口,靜下心來,潛心研究產品的分散技術和應用技術,並設法說服客戶進行配套試驗。”

隨後,該公司通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不斷努力,逐步解決了多項關鍵技術難題,使企業生產經營得以恢復。

“初戰告捷,嚐到甜頭後,在後期的運營中,我們樹立了‘技術研發是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之本’的基本理念,不斷加大在技術方面的投入力度,以技術進步作爲推動企業進步的根本動力。”呂國章說。

數年來,該公司研發費用投入連年增長,每年投入均在數百萬元,產品技術在多個應用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每年均有新品種研發成功並投入市場。同時,公司累計申報獲批“國家發明專利”7項,受理待批兩項,並全部實現成果轉化。

持續的技術研發和創新推動企業走上了良性發展之路。目前,該公司產品質量與價格穩居全國同行業之首,產品大量替代進口,部分出口國外高端市場,並與諸多跨國公司和下游行業標杆企業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

“產品應用範圍不斷拓展,公司產銷量穩步提升,達到建成初期的7倍。同時,公司取得了多項技術儲備,爲企業的長遠發展和應對突發事件提供了保障。”呂國章說。

爲了讓更多企業能夠受益於研發活動帶來的技術創新,增強企業的內生動力,全市各縣(市、區)都在強力推進企業研發活動全覆蓋。其中,芮城縣的做法更具有示範意義。

“我們重點對全縣36家規上工業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情況摸底調查,全面掌握企業研發活動的現實狀況,並根據掌握的摸底情況進行精準指導幫扶。” 芮城縣工信局副局長陳林萍在運城市研發活動全覆蓋對口包聯幫扶工作座談會上進行總結。

芮城縣將全縣36家規上工業企業分爲4大類:有研發機構有研發活動的11家企業、有研發機構無研發活動3家企業、無研發機構有研發活動15家企業、無研發機構無研發活動的8家企業。

與此同時,分類施策也全面推行:

對有機構有活動的企業,繼續鼓勵他們深入加強技術創新力度,積極承擔國家、省重大研究課題,本年度承擔省級以上重大科研課題3項;

對有機構無活動和無機構有活動的企業,芮城縣工信局聯合縣教科局,積極宣講國家科技創新利好政策,協助企業制定年度研究課題、預算研發費用,成立研發機構、組建團隊,並以公司正式文件形式印發;

對於無機構無活動的企業,芮城縣工信局進行上門服務,引導他們主動承擔解決工作中遇到的技術難點、不斷提升運維成效的核心關鍵技術,協助組建“技術攻關”小組,在很大程度上也激發了他們這些企業的工作積極性。

截至9月底,我市共有規上工業企業551戶口,除34家企業停產外,全市正常生產運行的517家企業已全部實現研發活動全覆蓋。

在實現研發活動全覆蓋的基礎上,我市建立健全研發活動長效機制,積極開展創新示範企業、智能製造試點示範、綠色製造試點示範、大數據試點及其他試點示範建設,並做好試點示範企業經驗的總結、複製、推廣,加快各類先進產品、技術、標準的應用,提升產品質量,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帶動企業創新活動向更高標準、更高層次開展。

“爲進一步拓展研發活動覆蓋範圍,我市將160家‘小升規’培育企業納入全覆蓋範圍,同步推進、一體調度,確保所有‘小升規’培育企業在入規之前都已開展研發活動。”市工信局產業科科長李勇說。

搭建研發平臺

自研發活動全覆蓋開展以來,我市對內鼓勵企業提升自身科研能力,在政策、資金上加大扶持力度,幫助企業申報國家、省、市各類研發平臺;對外積極對接高校院所,加大在人才、技術、成果上的引進,推動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提升核心競爭力。

“具體實施中,我市採取了多級聯動、完善平臺體系的辦法,健全國家、省、市、縣企業技術中心體系。由市級統一制定縣級企業技術中心認定辦法,開展縣級企業技術中心認定工作,努力實現所有規上工業企業建立企業技術中心。”李勇說。

今年,全市申報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3家,認定市級企業技術中心21家,認定縣級企業技術中心152家。

同時,我市積極引導企業申報國家級平臺和新型研發機構,組織中車永濟申報國家級技術創新示範企業。山西宇昕建材產業技術研究院被認定爲山西省工業和信息化領域產學研新型研發機構(第一批),山西省環保功能新材料聯合實驗室等5家單位被認定爲新型研發機構培育單位。

不斷完善的創新平臺和企業不斷加大對研發的投入,推動了企業自身的轉型發展和市場效益的提升。凱通印染通過設立4個企業研發中心,實現了快速反應、訂單一單一結的生產經營模式;華恩實業建設重型卡車緩速器實驗室,成功研發了重型卡車緩速器;山西建龍建成汽車用鋼院士工作站並謀劃建設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國家、省、市、縣4級企業技術中心294家,高新技術企業141家,省級重點實驗室3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8家。國家級智能製造試點示範2家,省級智能製造試點示範8家,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1家。

爲了充分發揮省、市科技資金和技改資金撬動作用,我市積極支持企業申報各類科研資金。爲此還專門出臺了《運城市技術改造專項資金使用管理辦法》,文件中明確對獲得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市級企業技術中心的企業市財政給予50萬元、20萬元、10萬元獎勵,對年底評價爲優秀的省級、市級企業技術中心的企業市財政給予20萬元、10萬元獎勵。各縣(市、區)、運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參照市級獎勵辦法對新認定的縣級企業技術中心給予不低於5萬元獎勵。

在對外積極對接高校院所,加大在人才、技術、成果上的引進方面,全市各縣(市、區)積極拓展思路,利用一切可利用資源,推動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

在河津,陽光集團與天津化工學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永津化工與寧波工程學院合作建立實驗室,山西津華暉星製藥有限公司與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建立博士工作站、與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建立研究基地,山西炬華新材料有限公司與天津化工研究設計院聯合建立實驗室、與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設計院建立博士工作站。

在萬榮,推動佳維新材料與西安交通大學、華康藥業與西安交通大學醫藥與生命科學研究院、桑穆斯建材與省建科院、凱迪建材與武漢理工大學等一批企業產學研合作,構建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打通創新鏈條,促進創新發展。

……

截至9月底,全市共開展各類研發活動385項,計劃開展研發活動375項。全市共有150餘家企業與19所院校、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

開展創新活動

如何把研發活動全覆蓋進一步做精、做細、做深?全市各縣(市、區)根據企業發展實際,組織企業開展不同形式的創新活動,一系列創新活動輪番上陣。

“化工廢水處理難,廢水含鹽率高,如何資源化提取,同時提取分離後的無機鹽?”山西津津化工工作人員提問。

“企業化工廢水總量較小,專家不建議採用常規的蒸發法處理,而應考慮用萃取法首先降低廢水中的COD濃度,至於萃取劑的選型需要對廢水進行採樣分析後確定。”來自中科院及北京煤科院的專家經分析後爲企業指點迷津。

此次對話發生在今年8月13日在河津舉辦的一個項目發佈座談會上。

2020年8月12日—14日,在北京中國科學院老專家技術中心與河津工作站的共同組織策劃下,6名中科院及北京煤科院的專家再赴河津,先後走訪了6家煤化工類企業進行了座談交流及項目發佈活動。在13日舉行的項目發佈座談會上,當地20多家企業與專家就新項目、新技術進行了面對面的諮詢探討。

成立河津企業家科技創新發展俱樂部也是河津市人民政府、河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和北京中國科學院老專家技術中心等共同發起的一次創新活動。目前,該企業傢俱樂部現有理事會成員單位23家,成員單位80餘家,目的是立足本土實際,依託科研院校,架起橋樑紐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企業轉型升級,全面提升河津大中小企業的經營戰略和企業核心競爭力。

圍繞主導產業和龍頭企業,如何開展技術創新活動?萬榮縣正在積極探索中:

在外加劑產業上,建立創新聯盟,以“龍頭企業+行業協會+研發機構+科研院所”爲模式,重點指導聯盟企業有針對性地開展創新活動。截至目前,共確定研發課題23項、參與制定國家標準3項、發佈團體標準4項、擁有專利146件,3家企業先後進入全國行業前十強,佳維新材料無鹼速凝劑產品全省市場佔有率位居第一。

在醫藥產業上,華康藥業與中船重工703研究院合作,進行生產設備智能化研發,實現提取車間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同時,加強與安徽亳州亳璽堂合作,開發生產了10種混合類藥茶產品。

在農副產品產業上,與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合作,成立營養健康休閒食品產業創新研究院,建設營養健康休閒食品產業園,實現果蔬營養健康休閒食品產業創新發展。

市工信局積極開展入企服務,統一梳理中央及省市出臺的重要創新政策並彙編成冊下發到各縣(市、區)、運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各地組成入企幫扶小組,採取召開座談會、發放問卷、現場對接等多種形式,瞭解未開展創新活動的規上工業企業情況,宣傳落實有關政策,收集需解決的問題。

企業研發活動主動性的增強,強勢帶動了的企業發展質量。1月至9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累計完成增加值297.5億元,同比增長5.1%,高於全國(+1.2%)3.9個百分點,高於全省(+3%)2.1個百分點,排全省第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