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2》第5期中,演員陳宥維、劉芮麟、孫千合作了《甄嬛傳》果親王被賜毒酒和甄嬛生死離別的經典片段,原劇中孫儷和李學東把這段離別詮釋的悲傷至極、引人落淚。但陳宥維和孫千卻演出了滿滿的喜感,以至於大家看到陳宥維喝毒酒、到毒發身亡不是同情看着尷尬發出一陣陣的笑聲,當然這個笑聲有點不禮貌。

這段戲也遭到了趙薇和郭敬明的嚴厲批評,核心還是陳宥維飾演的果親王這個角色太垮,趙薇對陳宥維說:“你根本不具備這個實力和基本功來演這個角色,你的基本功不能駕馭這樣一個複雜的情節和複雜的情緒”。

郭敬明直言陳宥維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讓人無法進入到他演的角色。

爾冬升和陳凱歌雖然肯定了陳宥維比上一次演《三生三世》有所進步,但言辭中也不乏有恨鐵不成鋼的惋惜。

但是,讓人意外的是,一向對演技要求極高的李成儒老師,卻沒有對陳宥維這段失敗不做點評,反而對原電視劇《甄嬛傳》如此離奇和脫離歷史的片段,怒批《甄嬛傳》編劇導演誤導年輕人。

實際上,李成儒已經整整批了《甄嬛傳》4年,在多個節目中表達了對《甄嬛傳》編劇和導演的不滿,觀衆不禁要問,李成儒爲何懟了4年,仍不放過《甄嬛傳》?

第一次是2016年在《可凡傾聽——人生幾度悲涼》的專訪中 ,講到歷史劇的現狀時,李成儒就大批特批現在的很多“穿越劇”“清宮劇”簡直是胡亂編劇,坑害青年人,直言是以《甄嬛傳》爲代表,胡編亂造,害人不淺,在真正的歷史上,王爺不遞摺子都不能進宮的,怎麼有可能和後宮的妃子談戀愛?

而在《我就是演員之巔峯對決》的節目中,劉曉慶、張鐵林、侯明昊在舞臺上合作出演了《甄嬛傳》的一場戲。李成儒在對劉曉慶以及張鐵林的演技點評之後,再次跑題對《甄嬛傳》原作開啓炮轟模式,痛批其衆惑於後人。“王爺們竟然可以和妃子在御花園泛舟湖上,這不胡說八道嗎,你以爲這是大雜院嗎?希望以後這個東西一定要杜絕,它衆惑於後人”

爲何李成儒偏偏對《甄嬛傳》有這樣大的成見?

很多觀衆會發現,每次李成儒看到一些胡編亂造的古裝劇,都會把《甄嬛傳》拎出來溜一圈,吐槽劇情順便diss一下導演和編劇。那麼,近些年古裝劇多如牛毛,比《甄嬛傳》更加不尊重歷史的劇目也不少,而且各個朝代的都有,爲何李成儒偏偏揪住《甄嬛傳》不放?

第一個原因是,在近幾年的古裝劇中,《甄嬛傳》的影響力是最大的一個,2011年開播就打破了很多收視紀錄,而且對年輕一代的影響力是最大的。

此劇播出後,“小主”“極好極好地”等甄嬛體在年輕人當中廣受追捧,這種“僞歷史”劇的泛濫已經對年輕一代的歷史觀有很大的影響了,所以,李成儒認爲這類電視劇是以《甄嬛傳》爲代表的。

第二個原因是《甄嬛傳》本就是一個戲說劇,用李成儒老師的話說是歪劇,卻披着一層正劇的外衣,這就有點讓人接受不了了,李成儒說,這樣會讓很多年輕的觀衆認爲這就是真正的歷史,等於是誤導年輕一代的觀衆。李成儒說自己爲什麼沒有批同樣不尊重歷史的《還珠格格》呢?這是因爲,還珠格格本身就明確自己是遊戲類、戲說類,而最怕的是那種打着正劇而遊戲,和戲說的劇(《甄嬛傳》),這就容易誤導後來的年輕人。

所以,李成儒並非刻意針對《甄嬛傳》,而是對《甄嬛傳》一類的戲都比較反感,所以,在《我就是演員之巔峯對決》中,當李成儒看到張國立和李宇春合作的《父·王》中,指出了劇本中有“魔改”的成分,希望不要讓觀衆誤以爲秦嬴政是呂不韋的兒子,需要在演出的最後加上“呂不韋死了,他一直認爲嬴政是他的兒子,其實秦嬴政不是”這樣一句。

主持人李立羣也贊同李成儒的觀點,認爲李成儒的建議很理性,因爲在整個一個大衆傳播的教育意義下,這一點還是應該點破的。

最後一點,李成儒曾自編、自導、自演過一部歷史正劇《紅牆綠瓦》,主要講述的就是1840年和1860年鴉片戰爭期間,在經受外辱和內鬥情況下,清王朝在西太后的執政下苟延殘喘的一段歷史。

該劇是李成儒嘔心瀝血之作,堅持的是“不細說和無穿越”的原則,是一部考證嚴密的歷史良心劇,但是卻沒有上星,觀衆反響平平,十分讓人遺憾。

這部劇的失敗,不僅枉費了李成儒對歷史正劇執着的一腔熱血,李成儒把失敗歸結於,當今的電視市場娛樂至上和歪劇至上,這樣是很可悲的,至少歷史劇不能娛樂至上,現在年輕一代的觀衆已經被這種娛樂至上的文化害了,整體拉低了他們的欣賞水平,和對歷史本來面目的認知。

理性地說,電影、電視市場的繁榮需要各類文化添彩增姿,就像大鵬總結的:尊重史實的歷史劇是大家喜歡的,如果有一定的戲說成分,稍微活潑一點,其實也許他有一個機會讓更多的年輕人被吸引到。

而從李成儒對《還珠格格》的評價也可以看出,他並非對戲說劇一刀切的批判,允許有戲說的劇目存在,但是戲說劇應該對觀衆有一個明確的告知,不應該披着正劇的外衣,故意給觀衆造成誤解,讓觀衆認爲那就是歷史,這就不值得提倡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