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有故宫,南有卢宅”的雅溪卢宅,在居住着李氏后人的李宅村,在中国木雕博物馆里,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小明的个木园里……横梁、牛腿、琴枋、雀替、门窗之上,给游客们留下最深印象的,大概就是那一处处美轮美奂的精美木雕。

自古至今,东阳建筑与木雕相依相融,自成一体。

俯瞰卢宅

卢宅的静谧与热闹

东阳素有教育之乡、建筑之乡、工艺美术之乡的“三乡”美称。倘要在这座约有84万人口的城市找出集“三乡”特征于一身的代表,非卢宅莫属。这处有着500多年历史、拥有千余间房屋的大宅院,不仅是东阳第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是东阳“耕读传家”的文渊所在。

卢宅始建于1456年,是一座明清民居风格的宅院,整座建筑群贯穿南北,纵深320余米,占地5公顷。卢宅所在的整个村落以卢氏大宗祠为中心,由复荆堂、肃雍堂、树德堂三条轴线延伸出去的几组建筑呈拱月之势围绕周边。在这里,卢氏族人世代传承,卢宅所记载的不仅仅是建筑本身,也是一个家族的历史。

曾任东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退休后担任卢宅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的卢氏后人卢启源向《环球》杂志记者介绍,卢氏祖先于宋初迁至此地,一条溪水环绕村庄,于是这里的卢氏就称为“雅溪卢氏”。卢氏历史上共出过8位进士、29位举人,家族逐渐壮大。

卢启源引导记者参观卢宅肃雍堂,走到“捷报门”时,他让记者举目回望。但见门框正好框住了南面的一座远山,山形酷似一个直立的笔架,因此得名笔架山。

目前,卢宅仅有肃雍堂等少数历史建筑保存较好,附近其余建筑绝大多数为仿古建筑。以肃雍堂为核心的九进建筑,构成了一条可媲美北京故宫的中轴线,因而被称为“江南故宫”。走在九进院落里,目光所及,尽是古朴而精美的木雕,遍饰门窗,装点梁架。

东阳市文物保护所所长金锵告诉记者,经过几百年来不断地修复重建,卢宅拥有各个时代的木雕工艺,明代稍简,清代略繁,民国时期则花样繁多。除了木雕,卢宅里还有石雕、砖雕、漆艺、彩画、堆塑、竹编等多种传统工艺,可以称得上是“百工博物馆”。

如今,卢宅所在区域依旧制新建了很多民居,成为非遗街区,是非遗展示、体验、传承的公益性文化场所,有吴宁流韵、雅溪格物、鸾凤和鸣、东白问茶等17个非遗场馆。与肃雍堂里的静谧形成鲜明对比,非遗街区热闹非凡,成为年轻人的网红打卡地。

记者在非遗街区闲逛时,偶入一个展示东阳非遗东白茶的茶馆。这座宅子名叫铁门里,建于清嘉庆年间,因大门表面包镶着铁皮而得名。铁门里与肃雍堂是卢宅区域所剩无几的历史建筑,拥有保存完好的木雕装饰。院子里正在举办一个摄影展,摄影师探访各处古建筑所拍摄的一张张木雕构件照片贴在木墙上,相映成趣。身穿中式复古长裙的姑娘为记者泡了一壶东阳白茶,啜一口,好不惬意。

位于卢宅铁门里的茶馆

“生活着”的李宅

李宅不是宅,而是一个村子,李氏后人在这里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李宅也是宅,李宅宗祠等历史建筑如今仍在使用,一些李氏族人在自己的老宅子里安逸地生活着。

花台门、庚楼、尚书坊、集庆堂……饱经600多年的历史沧桑,李宅这些老建筑都被相对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环球》杂志记者来到李宅村地势最高的古老建筑李宅宗祠,发现侧廊的雕梁画柱间,竟有两桌人在打麻将。这一古今交错的画面让人忍俊不禁,却也体现了李宅村以村民为本的管理理念。据说,前段时间还有一个李氏家族的集体婚礼在这个祠堂举办。李宅祠堂的木头构件和雕刻古朴沧桑,但因为生活气息浓厚,这里活力满满。

李宅宗祠旁边一处名为华萼堂的小祠堂,是一座罕见的女性祠堂,建于清嘉庆年间,现为李宅武馆所在地,刀枪棍棒陈列其中,让人瞬间穿越到古时江南武术世家。

李宅村几处居民自住的老房子大门敞开,迎接四方宾客。一个宅院内,一位耄耋之年的老太太坐在院子里的木头椅子上晒着太阳。房子已经很旧了,但冬瓜梁、牛腿、斗拱的雕花都保存得很好,建筑制式是东阳传统的“十三间头”(通常由正房三间和左右厢房各五间共十三间房组成的三合院,都是楼房)。院子一角有片小菜园,绿油油的。房子历史多长不得而知,也不知道老太太在这里居住了多久,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老太太很享受在自家宅子里晒太阳的悠闲时光。

另一处向游客敞开的宅子也是“十三间头”建筑制式,院子里种满了菜,房屋已十分破败,但木雕装饰仍必不可少。房子主人一边干活,一边向前来参观的游客报以微笑。在李宅村,记者感受最多的就是村民的好客。这里不收门票,村民们对前来参观的游客总是热情相待。

李宅村还有传承了400多年的花灯制作历史。一件件色彩鲜艳、造型各异的花灯,与暗色系的木雕形成了“撞色”效果。李宅村近年来努力打造花灯特色小镇,在2018年第一次中秋花灯会期间,有百万人次游客前来观赏,据说一家烧饼店一晚上能赚3000多元。

保护、修复与传承

卢启源对《环球》杂志记者说,卢宅在“文革”期间曾遭破坏,全部牌坊都被砸毁,如今几处雄伟的牌坊是依古制而建的。1988年1月,卢宅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紧接着1989年,东阳暴发了百年不遇的洪灾,卢宅部分传统民居拔地飘忽、杌陧乘槎。次年居民就地重建家园,很多历史建筑被搬迁至异地集中保护,还有部分建筑自生自灭,仅留下肃雍堂等少数历史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阳卢宅”被压缩为“卢宅肃雍堂”。

2005年,卢宅被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列入世界百处濒危文明遗址名录,卢启源百感交集,从那时起他的心中就盘桓着一个念头:采用合适的方式,恢复卢宅历史风貌,抢救性地保护好历史信息。后来,陈启源发起成立卢宅历史文化研究会,为卢宅的保护与传承尽心尽力。

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复,是摆在东阳人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政府和民间对于古建修复投入了越来越多力量。

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东阳木雕代表性传承人吴初伟近年来积极拓展古典园林装饰和修复艺术。因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深厚的艺术造诣,吴初伟在重大文物修缮工程竞标中经常脱颖而出。由于常年的木雕工作实践,吴初伟掌握了不同时期的建筑艺术特征、风格,曾先后参与或主持了多个时期的古建筑、文物的修缮工程。

许多工程因年久失修,雕花技艺繁杂,在修缮中尚存的木雕残缺不齐,极难把握时代风格特点。经过吴初伟反复研究、论证,并担任施工技术指导,最终恢复卢宅原貌。

吴初伟团队还曾将有200多年历史的瑞蔼堂从外地整体搬迁至东阳横店,搬迁过程大致是先将原建筑整体细节记录下来,再将其全部拆掉并将拆下来的每一个部分都做好标记,最后搬移至新址按照原样重建。瑞蔼堂门窗扇格的木雕、厅堂柱础的石雕、门楼的砖雕均繁刻精镂,牛腿上的多层雕刻更是栩栩如生、活泼动人,吴初伟团队让这些精美雕刻完好无损地在另一个空间里呈现。

有别于科班出身的专家,浙江东阳雄心营造技艺有限公司董事长吕雄心凭借着师父传授的技艺,在传统民居营造行业内摸爬滚打30多年,积累了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主持修复了一大批国保省保单位,为传承弘扬传统营造技艺,留住传统文化基因做出了贡献,被文化和旅游部表彰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也是全国传统营造项目中唯一的上榜者。

2010年,受浙江省文物局之托,吕雄心的团队承接了建德市新叶古村古建筑修缮任务。“新叶古村的建筑类型品种齐全、公共建筑规模大、工艺精致、装饰华美,我们用时约3年,最终圆满完成任务。”

在吕雄心的工作室里,《环球》杂志记者看到他从各地收集来的工具,除了刨子、凿子、槌子、刻刀等木雕工具,还有织布机、修鞋机、熨斗、打铁工具、爆米花机等各式各样的工具器械。“我希望有一天,能把这些工具放在博物馆里展览。”吕雄心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