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有一处被改造成历史博物馆的战争遗迹,名叫“阿米里亚防空洞”;这儿有个十分著名的景观,人们习惯将其称为“人形壁画”。然而这壁画并不是画,也不是某个史前文明留下来的痕迹,而是活生生的人被高温蒸发后留在墙壁上的残影。29年前,这儿上演了现代战争史上恐怕是最残酷的一幕,躲避在此的数百人烧死、炸死或是被活活煮死,这一切还需从头说起。

1991年2月13日,美军策划了一次针对性袭击:他们发现巴格达市西南方有一座掩体不但人员密集,里面还频繁发出讯号,因此将其定性为“被伪装成平民避难所的军事指挥中枢”。这处“避难所”便是阿米里亚防空洞,实际上,根据事后调查报告:美军不但事先清楚它的用途,他们还始终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能够证明防空洞是军用的。通俗来说,美军就是仗着自家武器装备先进,打算强行耍流氓。

当天凌晨4时30分,两架F-117A“夜鹰”攻击机飞临巴格达,各自投下一枚GBU-27 Paveway III精确制导导弹后扬长而去。客观地讲,单从军事的角度来看,美军这次突袭行动执行得还是相当漂亮的:两架飞机避过了伊拉克方面的监测,其中一架F-117A攻击机先投下一枚导弹,在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工事上炸了个坑;几分钟后,另一架飞机发射的导弹精准地穿过这个坑打进了工事内部,把里面炸了个底朝天。见微知著,现代战争的可怕威力从这次不怎么起眼的袭击中就已然凸显,然而当美国人正在庆祝这场胜利时,防空洞内部却变得比地狱还要可怕。

这事儿伊拉克还真是冤。根据资料,阿米里亚防空洞是由伊拉克政府豪掷1000万美元修建的一处相对豪华的避难所,其在伊国官方文件中被称为“第25号民用防空洞”。该处防空洞顶部覆有厚达3米的混凝土,其中配有独立的通风、冷却设施,额定避难人数为1000人。值得一提的是,并非每个人都有资格进入阿米里亚防空洞避难,它只向巴格达市中层以上市民开放。往残酷的一面想:巴格达有600多万人口,就算当局挖100个这样的防空洞,一旦战争打响,也就只有一小撮人能躲进去避难,贫苦百姓大多也只能呆在地面,祈求老天爷别让导弹落到自己头顶上。

正当富人们躲在混凝土下庆幸时,灾难降临了。美军投下的第一颗炸弹的落点恰巧是整座工事最大的房间,爆炸产生的高温直接将躲在其中的避难者蒸发。这些人甚至来不及发出惨叫,就只在防空洞的墙壁上留下了一道黑影,也就是咱们在文章开头提到的“人形墙”;这当然很惨,但相对而言他们反而捞了个痛快:第一颗炸弹爆炸时震坏了工事的排气系统,释放的高温还令水箱中的水沸腾;第二颗爆炸后,防空洞内的自动灭火系统打开了水箱,开水将下层的避难者全部煮死。

我们可以脑补一下当时的场景:出口被摧毁,人们来不及逃避,惨叫声震耳欲聋。事实上,当天有多少人毙命于其中,这至今仍未有个确凿数字。虽然在进入防空洞之前需要登记,但名单已经在袭击中被烧毁;靠遗体确定遇难者的方法就更不靠谱了:负责清理现场的人员用尽毕生所学,也只是从满地的残肢碎肉中“捡”回了314具遗体,其中有130名儿童;其他部分实在是太零碎,恐怕连华佗再世都分辨不出是哪部分了。有位名叫乌姆·格雷达的母亲,她的8个孩子全都报销在了防空洞里。另外,有14人从这场灾难中幸存——他们离美军第一颗导弹的爆炸点比较近,爆炸所产生的巨大气浪直接将他们震飞,才因祸得福地躲过一劫……

值得一提的是,惨剧发生后,最先赶到现场的记者中有来英国广播公司的记者杰里米·鲍文。伊拉克方面在对防空洞做了简单清理后便准许鲍文深入其中探访。鲍文很快便证实,防空洞中确实没有哪怕是一名军人,或者是任何一点军事用途的设施,美军为袭击而编造的借口是完全不成立的。然而美国人却一点都不慌,他们立马搬出老一套——白宫方面宣称美国情报人员一早就盯上阿米里亚防空洞了,他们确定其中有军事讯号发出;美军甚至提出了“苦肉计论”:美军情报人员不会弄错,这一定是萨达姆那个老狐狸故意的,用这种手段“勾引”美军轰炸,酿造惨剧好博个同情,在军事失利的情况下通过舆论向美国施压。

伊拉克再憋屈也架不住美国“朋友”众多,在阿拉伯国家和西方世界的渲染下,国际舆论对于此事的风向居然都开始出现了一丝歪斜。有媒体不但狠批伊拉克方面在此事上撒谎,还谴责对方“把平民拖入战争”,从侧面佐证萨达姆的暴行。当时的苏联国力衰微,也只是不痛不痒地提了“四条和平原则”,面对国力强盛如日中天的美国和围了一圈的仇人,伊拉克最终也只能吃个哑巴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