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首都巴格達有一處被改造成歷史博物館的戰爭遺蹟,名叫“阿米里亞防空洞”;這兒有個十分著名的景觀,人們習慣將其稱爲“人形壁畫”。然而這壁畫並不是畫,也不是某個史前文明留下來的痕跡,而是活生生的人被高溫蒸發後留在牆壁上的殘影。29年前,這兒上演了現代戰爭史上恐怕是最殘酷的一幕,躲避在此的數百人燒死、炸死或是被活活煮死,這一切還需從頭說起。

1991年2月13日,美軍策劃了一次針對性襲擊:他們發現巴格達市西南方有一座掩體不但人員密集,裏面還頻繁發出訊號,因此將其定性爲“被僞裝成平民避難所的軍事指揮中樞”。這處“避難所”便是阿米里亞防空洞,實際上,根據事後調查報告:美軍不但事先清楚它的用途,他們還始終沒有任何確鑿的證據能夠證明防空洞是軍用的。通俗來說,美軍就是仗着自家武器裝備先進,打算強行耍流氓。

當天凌晨4時30分,兩架F-117A“夜鷹”攻擊機飛臨巴格達,各自投下一枚GBU-27 Paveway III精確制導導彈後揚長而去。客觀地講,單從軍事的角度來看,美軍這次突襲行動執行得還是相當漂亮的:兩架飛機避過了伊拉克方面的監測,其中一架F-117A攻擊機先投下一枚導彈,在堅固的鋼筋混凝土工事上炸了個坑;幾分鐘後,另一架飛機發射的導彈精準地穿過這個坑打進了工事內部,把裏面炸了個底朝天。見微知著,現代戰爭的可怕威力從這次不怎麼起眼的襲擊中就已然凸顯,然而當美國人正在慶祝這場勝利時,防空洞內部卻變得比地獄還要可怕。

這事兒伊拉克還真是冤。根據資料,阿米里亞防空洞是由伊拉克政府豪擲1000萬美元修建的一處相對豪華的避難所,其在伊國官方文件中被稱爲“第25號民用防空洞”。該處防空洞頂部覆有厚達3米的混凝土,其中配有獨立的通風、冷卻設施,額定避難人數爲1000人。值得一提的是,並非每個人都有資格進入阿米里亞防空洞避難,它只向巴格達市中層以上市民開放。往殘酷的一面想:巴格達有600多萬人口,就算當局挖100個這樣的防空洞,一旦戰爭打響,也就只有一小撮人能躲進去避難,貧苦百姓大多也只能呆在地面,祈求老天爺別讓導彈落到自己頭頂上。

正當富人們躲在混凝土下慶幸時,災難降臨了。美軍投下的第一顆炸彈的落點恰巧是整座工事最大的房間,爆炸產生的高溫直接將躲在其中的避難者蒸發。這些人甚至來不及發出慘叫,就只在防空洞的牆壁上留下了一道黑影,也就是咱們在文章開頭提到的“人形牆”;這當然很慘,但相對而言他們反而撈了個痛快:第一顆炸彈爆炸時震壞了工事的排氣系統,釋放的高溫還令水箱中的水沸騰;第二顆爆炸後,防空洞內的自動滅火系統打開了水箱,開水將下層的避難者全部煮死。

我們可以腦補一下當時的場景:出口被摧毀,人們來不及逃避,慘叫聲震耳欲聾。事實上,當天有多少人斃命於其中,這至今仍未有個確鑿數字。雖然在進入防空洞之前需要登記,但名單已經在襲擊中被燒燬;靠遺體確定遇難者的方法就更不靠譜了:負責清理現場的人員用盡畢生所學,也只是從滿地的殘肢碎肉中“撿”回了314具遺體,其中有130名兒童;其他部分實在是太零碎,恐怕連華佗再世都分辨不出是哪部分了。有位名叫烏姆·格雷達的母親,她的8個孩子全都報銷在了防空洞裏。另外,有14人從這場災難中倖存——他們離美軍第一顆導彈的爆炸點比較近,爆炸所產生的巨大氣浪直接將他們震飛,才因禍得福地躲過一劫……

值得一提的是,慘劇發生後,最先趕到現場的記者中有來英國廣播公司的記者傑里米·鮑文。伊拉克方面在對防空洞做了簡單清理後便准許鮑文深入其中探訪。鮑文很快便證實,防空洞中確實沒有哪怕是一名軍人,或者是任何一點軍事用途的設施,美軍爲襲擊而編造的藉口是完全不成立的。然而美國人卻一點都不慌,他們立馬搬出老一套——白宮方面宣稱美國情報人員一早就盯上阿米里亞防空洞了,他們確定其中有軍事訊號發出;美軍甚至提出了“苦肉計論”:美軍情報人員不會弄錯,這一定是薩達姆那個老狐狸故意的,用這種手段“勾引”美軍轟炸,釀造慘劇好博個同情,在軍事失利的情況下通過輿論向美國施壓。

伊拉克再憋屈也架不住美國“朋友”衆多,在阿拉伯國家和西方世界的渲染下,國際輿論對於此事的風向居然都開始出現了一絲歪斜。有媒體不但狠批伊拉克方面在此事上撒謊,還譴責對方“把平民拖入戰爭”,從側面佐證薩達姆的暴行。當時的蘇聯國力衰微,也只是不痛不癢地提了“四條和平原則”,面對國力強盛如日中天的美國和圍了一圈的仇人,伊拉克最終也只能喫個啞巴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