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是會犯錯了,誰都不能例外,繼陳友諒犯下大錯後,朱元璋也犯了個致命錯誤。

陳友諒殺死徐壽輝後,在五通廟稱帝,改天完爲大漢,年號爲大義。

歷史上,很多人都說陳友諒失敗是因爲他衆叛親離,不得人心,這當然是陳友諒失敗原因之一,但絕對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因爲陳友諒身邊還有不少忠臣,也有不少能打的武將,儘管江東橋慘敗後,有不少部將都反叛了,但陳友諒絕沒有到衆叛親離這一步。

陳友諒真正失敗的原因是其戰略失誤,軍事能力不足而導致的,衆叛親離的說辭只是勝利者的描寫。

自古以來,能當開國皇帝的人,無不是心狠手辣、行事果斷之輩,鮮有優柔寡斷、仁善不決之人。

江東橋失敗後,陳友諒損失了不少戰艦和人馬,但這並沒有打垮陳友諒,逃回九江的陳友諒,不久就恢復元氣了,背靠兩湖地區,就是這麼囂張。

其實這裏朱元璋犯了一個軍事上的錯誤,很多研究明史的人都沒有注意到。

江東橋大勝後,朱元璋的部隊緊接着又攻克了安慶,此時勢頭正足,反觀陳友諒是敗興而歸,軍心不穩。

如果趁此機會,繼續攻打陳友諒,一舉將陳友諒徹底殲滅也不是沒有可能。

但朱元璋在這個時候卻犯了教條主義錯誤,被“窮寇莫追”的古代軍事思想束縛住了,導致其錯失了乘勝追擊的良機,這無異於放虎歸山,放任陳友諒恢復元氣。

果不其然,江東橋兵敗第二年,張定邊就帶兵重新奪回了安慶,並且陳友諒水軍也恢復了部分元氣,時不時的就派一股水軍來騷擾朱元璋,勝多輸少,局面漸漸又被陳友諒打開了。

直到這時,朱元璋纔開始悔恨當初沒有乾淨殺絕,惱怒之餘,朱元璋決定親征陳友諒,率軍直撲九江。

1361年(至正二十一年)八月,朱元璋親自率軍討伐,俞通海、趙德勝大破陳友諒水軍於安慶,長驅直入抵達九江。

陳友諒跟朱元璋的第二次較量,陳友諒又輸了,而且這次還是朱元璋主動找上門的,如果關鍵時刻張定邊沒有從安慶帶兵回援,恐怕陳友諒就歇菜了。

又是張定邊在萬軍從中救下了陳友諒,帶着他駕着一艘小船,冒死連夜逃往武昌。

在船上,身上還插着箭的張定邊勸誡陳友諒:“陛下,回到武昌後,還望陛下能潛心發展幾年,暫且不要再興刀兵了。”

陳友諒卻惡狠狠說道:“不殺朱元璋,誓不爲人!”

張定邊嘆了口氣,不再多說。

江面上一片漆黑,船槳和船幫摩擦發出咯吱、咯吱的聲音,配着江水的浪聲,在陰冷的江風吹拂下,讓人不自覺的冷靜下來。

身後依稀可見樓船燃燒時的火光,而前方只有濤濤的江水。

君臣二人、兄弟二人,一人搖着船,一人坐在船中間,各自思緒萬千。

朱元璋取得大勝,順勢攻下了江西和湖北東南部,版圖再次擴大。

朱元璋的致命錯誤

這次朱元璋又沒抓住陳友諒,再次放跑了這個最殘酷的敵人,而北邊在這個時候卻傳來了一個天大的壞消息。

就在朱元璋和陳友諒打得不開交的時候,元軍和張士誠的部隊聯合在一起,要對北邊的韓林兒、劉福通發起猛攻,原本在黃河流域與元軍主力角逐的北派紅巾軍,最終還是不敵元軍的圍剿,向南逃竄。

1359年,北邊的紅巾軍搞內訌,發展不錯的毛貴,被他手下的部將趙均用擊殺了,趙均用又被續繼祖擊殺了,一片混亂。

五月,元將察罕帖木兒趁紅巾軍內亂之際,大舉出兵,秦、晉之軍在汴梁城下會合,駐紮杏花營,各軍環城而壘,韓林兒守軍每次出戰都失敗,守城百餘日後,城中糧食將盡。

找不到敗敵的辦法,無奈之下,劉福通只能帶着韓林兒退回到安徽壽縣。此地距離朱元璋的南京沒有多遠。

1361年,元至正二十一年,夏,韓林兒部將李武、崔德叛逃,投降李思齊。

當時李喜喜、關先生等轉戰東西,部隊逃的逃、死的死,損失很大,餘部從高麗返回進犯上都,又被孛羅帖木兒擊敗投降。

而察罕帖木兒已經攻取汴梁,於是派遣其子王保保征伐東平,脅降了田豐、王士誠,乘勝平定山東。

元軍在北方戰場已經取得了大勝,基本掃清了紅巾軍的勢力,可以預見的是,當收拾完北方紅巾軍的殘兵剩將後,元軍主力就會南下,首當其衝的就是朱元璋。

朱元璋的臨陣搖擺

當時長江流域的三大農民政權,張士誠早先在朱元璋的逼迫下,出於自保,主動歸降元軍,剩下的陳友諒和朱元璋,還在連番大戰。

江南這樣亂糟糟的局面,不等元軍揮師南下,恐怕就已經內鬥的不成樣子了,根本不是元軍的對手。

在沒有統一長江流域之前,朱元璋沒有信心抵禦元軍主力的進攻,爲了自保,朱元璋又開始給自己找出路了。

當年在濠州城的時候,朱元璋就揹着郭子興和孫德崖交好,而當朱元璋已經成了江南地區的大軍閥時,又開始揹着韓林兒、劉福通,跟察罕帖木兒暗通曲款。

朱元璋就是這樣的性格,喫過虧,喫過苦,所以對現有的一切都十分珍視,他不信任何人,只信他自己,只信握在手裏的。

朱元璋雖然是紅巾軍的小頭目,依靠的也是農民階級的力量,但他本人根本不信這一套,朱元璋想的是如何強大,如何壯大自己,他是混在農民階級中的不安定因素,所以佔據南京後,朱元璋就叛變了,開始往地主階級靠攏。

朱元璋是務實主義者,好用纔是標準,紅巾軍的旗幟能幫助他,那就可以披着,幫助不了他了,那就會棄之如敝履。

從這個角度來看,陳友諒纔是那個一心一意,至始至終堅持抵抗元朝的真正的農民起義領袖,而非朱元璋。

一個元朝的公務員卻鐵了心幹革命,誓死要推翻元朝,一個苦農民出身的人,卻在革命半途叛變了,要往地主階級和元朝統治階級靠攏。

真是莫大的諷刺。

正是有這樣的思想,在元軍勢大的時候,朱元璋才能毫不猶豫跟察罕帖木兒談投降的事。

結果讓所有人都料想不到的是,原本投降元軍的北派紅巾軍將領王士誠、田豐,在1362年6月份的時候,突然再次反叛,還設計暗殺了察罕帖木兒。

消息傳到元大都時,元順帝大哭不止,就連京城的婦女兒童都爲之哭泣。

元軍最有能力的主將被暗殺了,元軍的威脅力一下就下降了不少,這個時候,朱元璋自然也就不急談投降的事了。

歷史真是精彩,總在關鍵時刻來一個急轉彎,讓人完全把控不住脈絡。

1363年,元至正二十三年,春,張士誠手下將領呂珍包圍壽縣。這個時候的張士誠在名義上還是元朝的將領,況且緊逼韓林兒和劉福通,還能給自己的死仇朱元璋帶來莫大的壓力,所以張士誠做這件事時很賣力。

韓林兒和劉福通可就慘了,城裏被圍困多日,糧食都喫完了,城中人相食。劉福通只好給朱元璋發求救信。

當北派紅巾軍陷入麻煩之中時,南派紅巾軍的領袖陳友諒正在幹什麼呢?

經過兩次的失敗,陳友諒找到了問題所在,他認爲自己的兵力不夠強,船不夠大,人不夠,所以才失敗了。

已經退縮到武昌的陳友諒,埋頭造大船,苦練兵,就等着要給朱元璋致命一擊,就連夢裏也都是朱元璋求饒的畫面,而那些背叛自己的部將,也將受到最殘酷的打擊,他要一雪前恥。

朱元璋在南京思考到底要不要北上營救韓林兒時,陳友諒就在武昌死死地盯着他。

最終經過一番考慮後,朱元璋決定率領主力北上營救韓林兒,但此決定遭到了謀臣劉伯溫的強烈反對。

劉伯溫就問了朱元璋一句話:“假使將韓林兒救了出來,你該如何自處?”

朱元璋雖然十分有智慧,但他還缺少一些政治經驗,所以他對這句話並沒有放在心上,也沒有當回事,依然決定親自帶兵去營救韓林兒。

率主力北上,這是朱元璋犯下的致命錯誤。

如果這個時候,陳友諒空國前來攻打南京,後果將不堪設想。

或許朱元璋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也制定了相應對策,但此舉依然危險無比。

讓朱元璋沒有想到的是,讓衆多歷史學家也沒有想明白的是,陳友諒竟然紋絲不動,絲毫沒有趁虛而入的跡象。

陳友諒很清楚朱元璋的動向,但他爲什麼不趁機攻打南京,衆說紛紜。

筆者更傾向於一種說法,陳友諒可能和張士誠溝通好了,當朱元璋主力部隊陷入苦戰時,陳友諒便會順長江而下,大軍立即出動,一擊致命,將朱元璋徹底打死。

所以陳友諒在等一個信號,或者說,這次陳友諒也寫了一個劇本,這次他決定讓朱元璋當一回男主角。

但陳老闆萬萬沒有想到,朱元璋不僅導演厲害,還是個老戲骨,不僅完成了劇本設計的劇情,還加上了自己的理解。

朱元璋帶人趕到壽縣時,最尷尬的一幕出現了,劉福通在亂軍中死了,韓林兒卻活了下來。

而這個時候的朱元璋也喫透了劉伯溫的話,看着眼前活蹦亂跳的韓林兒,頓時就覺得自己的行爲十分愚蠢。

人都有一個奇怪的心理,越是感覺自己幹了蠢事時,越想幹點什麼證明自己不是蠢。

朱元璋這樣高傲的人,自然也不例外,在回南京的路上,張士誠一直派小股部隊騷擾朱元璋,打起了游擊戰,這給朱元璋煩得不行。

也許是急於證明自己,朱元璋一發狠,要改變行軍路線去打合肥,先教訓教訓張士誠。

合肥可是一個大城,更是張士誠最爲重要的幾個據點之一,守備力量很強大,輕易攻不下來,而且一旦陷入苦戰,南京危矣。

這個時候的朱元璋也犯了陳友諒曾經犯過的錯誤,開始膨脹了,聽不進謀士的勸誡,也瞧不起陳友諒。

鐵了心要去打合肥,誰勸都不行。

結果朱元璋這邊剛動手,陳友諒得知消息後,嘴都笑歪了。

收拾了一下心情,陳友諒立馬就主持召開全軍誓師大會,集結了水路兩軍全部軍力,空國而戰。

如果這一仗陳友諒打贏了,歷史將會徹底改寫,陳友諒將成爲那個人人稱頌的漁民皇帝,而朱元璋將成爲那個人人喊打的陰險小人。

高潮終於要來了。

(未完待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