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發展,良種先行。如果說,種豬是養豬業的核心競爭力,那麼,母豬繁殖效率就是豬場獲利的關鍵。10月27日晚,河北愛牧多農牧專用設備有限公司技術總經理張斌老師,深諳當下養豬痛點,將提高母豬繁殖效率之道以生活化的語言,結合生產實例進行了講解,其中不乏實用的巧妙工具和實戰經驗,其通俗易懂、循循善誘的授課風格,也贏得了豬易直播粉絲的認可和好評,當晚直播課程的觀看量達到近6萬人次。

河北愛牧多農牧專用設備有限公司技術總經理張斌老師,傾情分享提高母豬繁殖效率之道

要養“好”豬

對於養殖戶而言,養好育肥豬,首先要做的就是選擇好的品種。

談到種豬繁育的話題,張斌坦言,從大的層面來說,開展種豬自主選育與新品種配套系培育,可以逐步改變我國瘦肉型種豬長期依賴國外進口的局面,提高種豬自給率,也可以減少種豬進口帶來的生豬疫病傳播隱患,有利於保障我國種豬產業安全。對於養豬人來說,選擇優良種豬,有利於提高養豬生產水平和效益。

衆所周知,生豬育種是一項長期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經得起失敗、抵得住誘惑,也離不開政策的支持。正如張斌所言,我國高度重視生豬選育與改良,日前農業農村部會議再次明確提出,要“乘勢而上建設現代生豬產業,改善養殖設施裝備條件,不斷提高標準化規模化養殖水平,加強良種選育推廣”,優良種豬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君不見,近些年隨着生豬養殖企業規模的擴大,以及思路的轉變,公司化育種已日漸成勢。可見產業上下已經達成共識,要養“好”豬。

非洲豬瘟防控要常抓不懈,堅持“管重於養、養重於防、防重於治”,只爲養好豬

目前國內生豬生產處於恢復期,生豬養殖如火如荼。10月10日農業農村部會議強調要確保高質量完成生豬產能基本恢復到接近常年水平的目標任務。張斌援引會議報道指出,截至目前,全國生豬和能繁母豬存欄均恢復到正常年份80%以上的水平,生豬規模養殖比重提高到53%。

非洲豬瘟無疑是生豬生產恢復路上的“攔路虎”。

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直播中,張斌幫助大家梳理了非洲豬瘟病毒的特點。據張斌介紹,非洲豬瘟病毒有三不怕,即不怕冷(4℃可存活1年以上)、不怕髒(PH3.9~11.5可存活)、不怕鹹(喜有機物、耐高鹽);也有三怕,即怕高溫(高於56℃時易失活)、怕乾燥、怕強酸強鹼(PH<3.9或>11.5時易被滅活)。

他將豬場的主要風險點分爲三級,強調一級風險來自淘汰豬、化糞池、外購豬、售豬、外部車輛、外來人員、飲水、衣靴等,二級風險來自蜱蟲、四害、寵物、員工、外購物品、內部車輛等,三級風險則來自飼料、精液、場內工具、疫苗獸藥等。“針對不同的風險級別,應採取差異化的控制措施。”張斌說。

那麼,經歷過非洲豬瘟的豬場能不能復養?對此,張斌認爲答案是肯定的,前提是要做足準備工作。首先,要清除阻斷一切感染源,進行全面消殺;其次,最少間隔1個月以上進行疫病排查,多次消毒;再者,引進哨兵豬,定時抽檢,超過45天無疫病可以考慮全面復養。值得一提的是,考慮到育肥仔豬自身免疫力相對低下,他建議復養豬場優先考慮飼養母豬。

在張斌看來,非洲豬瘟防控不可能一勞永逸,要常抓不懈。因此,他鼓勵大家要擺正心態,樹立持續學習和自我提升意識、風險管控和生物安全意識、健康養殖和動物福利意識、系統飼養和綜合防控意識,牢記豬病防控要做到診斷清楚、治療明白、免疫有數,最終實現淨化根除,“管重於養、養重於防、防重於治”更是養好豬的不二法則。

提高母豬繁殖效率也可“借力”

對於種豬來講,繁殖力就是生產力。母豬繁殖力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要提高母豬的繁殖力,就要關注影響母豬繁殖力的各個方面。常年和一線養殖戶打交道的張斌,深知母豬發情鑑定及配種過程是“老大難”,他告訴大家要通過遺傳、營養、管理、精液、配種、母豬產後護理等技術和方法,提高母豬的繁殖效率。

談到精子的稀釋、保存和運輸,張斌指出,要儘量降低採精和稀釋過程的溫差,對稀釋後的精子質量進行鏡檢,在保存過程中定時搖勻,異地運輸還要根據季節、運輸環境、路途時間等對包裝方式進行調控。如果藉助科學設計的工具,能夠省時省力、事半功倍,非常值得一試。

比如,張斌建議在冬季採精時使用恆溫採精杯,讓精子排出體外後直接進入溫暖的環境,同時在和稀釋液進行配比的時候,也處於最小溫差,有助於延長保存運輸時間。

再以新生仔豬常出現的嗆羊水的情況爲例,“有經驗的養豬人都知道要把握節奏甩出,新手可能會無從下手,此時可以選擇使用仔豬呼吸機,它實際上是一個活塞裝置,可以將羊水在負壓狀態下吸出體外,操作時要注意及時擦除仔豬口腔周圍的羊水,同時要注意仔豬的保暖。”用這一招,張斌幫助很多養殖戶解決了這一棘手的難題。

張斌老師(右)在鏡頭前侃侃而談,耐心爲大家答疑  

直播結束後,在和張斌的交談中,筆者瞭解到專注於動物繁育技術的河北愛牧多公司,還有很多高質量、科學、便捷的產品和方案,他們也正是在關注養豬人的需要、真正幫助大家解決生產問題的過程中,收穫了信任,也增添了一份責任、一項使命,更加用心服務養豬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