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國軍其實並非是一個系統的,其中除了中央軍之外,還有西北軍、東北軍、川軍、桂軍、晉綏軍等。

除中央軍之外的國軍,桂軍、晉綏軍等有自己的地盤及核心,而西北軍、川軍則較爲鬆散,這些地方軍也常常被稱爲是雜牌軍。

一般來說雜牌軍武器裝備不精良,人員配置不齊全。但實際上在1937年之前,一些雜牌軍由於在國內戰爭中損失不大,且經過其統軍人物長期的經營,在武器裝備的配置上還是有些實力的。

比如1938年初臨沂戰役時的第3軍團即是如此,該部在不少文章中都強調是裝備極差,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所謂的第3軍團其實只是一個空番號,該部下轄有40軍,40軍又只有一個39師。該師爲兩旅四團制,另外還多個補充團。

除了這5個團之外,還有1個騎兵連、1個手槍連、1個特務營、1個炮兵營、1個輜重營、1個通信營、1個工兵營,全部兵力一共13000人。

爲什麼明明是一個師的實力,卻要給一個第3軍團的番號呢?

其實這是當時蔣介石收編拉攏雜牌軍人心的一個慣常套路,這個第3軍團軍團長龐炳勳原先是馮玉祥的部下。當時蔣介石對原西北軍將領的拉攏方式就是封官許願外加銀元攻勢,中原大戰時,無數西北軍將領就是這樣倒戈的。

而說起這龐炳勳,其實他跟一般的西北軍將領還不太一樣。

龐炳勳出生於1879年,比西北軍統帥馮玉祥還要大三歲。其早年畢業於東北測繪學堂,曾在清軍北洋第3鎮當過測量官,還加入過同盟會。辛亥革命時因遭到懷疑,而被迫棄軍還鄉。

1920年,已經40多歲的龐炳勳投靠曾在北洋第3鎮當炮兵哨官、當時已任第15混成旅旅長的孫嶽,再度從軍。

此後龐炳勳先後率部參加了第一次直奉戰爭(因腿被奉軍炸傷落下病根,有龐瘸子的外號),第二次直奉戰爭等大戰。

在第二次直奉戰爭後,成立了國民軍,其中馮玉祥部爲國民軍一軍、胡景翼部爲國民軍二軍、孫嶽部爲國民軍三軍。龐炳勳則任國民軍三軍補充團團長,後該部改爲第2混成旅,龐炳勳擁有了自己的部隊。

1926年,龐炳勳率部投靠吳佩孚,部隊改爲第12混成旅;後又被靳雲鶚收編,部隊改爲河南保衛軍11師(後爲第3軍);1927年,龐炳勳先接收了國軍暫編第5軍番號,又投靠了馮玉祥,部隊改爲第20軍。

我們所說的西北軍其實指的是1925年時馮玉祥任西北防務督辦時麾下的軍隊,儘管龐部曾在國民軍時期理論上也歸馮玉祥指揮,但直到這次投靠後,才徹底由馮玉祥指揮。

但由於歷史的關係,龐炳勳部其實更像是自己的私兵,因此在討論西北軍源流時,龐炳勳部還要算西北軍中的雜牌,有的甚至將其歸屬到國民軍三軍,單獨劃分。

1928年到1930年,馮玉祥部與南京政府多次交鋒。尤其1930年的中原大戰,馮玉祥率西北軍數十萬大軍與中央軍主力角逐中原。

馮玉祥練兵很有一套,其麾下的西北軍戰鬥力也較強,多次將裝備精良的中央軍擊敗,中央軍嫡系的教導第2師等部損失極大。

但西北軍的糧食、武器供給依賴山西的閻錫山。閻老西支援西北軍不力而蔣介石則趁機對西北軍各部發起“銀彈攻勢”和“官帽攻勢”,西北軍軍心動搖。而東北的張學良也在南京方面畫的大餅之下以精銳入關,於是西北軍土崩瓦解。

龐炳勳部當時只是西北軍中的一個小支,因在中原大戰時保存實力,結果不僅沒有受到損傷,還補充了自己。爲了在混亂中撈一把,龐部還襲擊了張自忠部,試圖將其部隊吞併,這也是兩人仇怨的來源。

中原大戰後,龐部被改編爲了國軍第40軍,龐炳勳任軍長,但下屬則只有一個39師。這也是南京方面對收編的雜牌軍的慣常處理方式,即加高帽,但卻較少予以實惠。

全面抗戰開始後,龐炳勳升任第3軍團長,但麾下還是那點實力。

不過龐部13000人的部隊中,武器裝備的配置還是不錯的。

據時任該部40軍總參議的王瘦吾回憶:當時該軍有步槍約8000支、手槍約900支、重機槍約60挺、輕機槍約600挺、迫擊炮約60門、擲彈筒200具、山炮4門。

這個武器配置其實是相當好的。

以國軍20個調整師(即民間所稱的德械師)之一的89師爲例,該部參加南口戰役時兵力有12517人。

其武器爲:步槍4000支、手槍658支、重機槍72挺、輕機槍324挺、迫擊炮24門、山炮12門。

89師與龐炳勳的39師人數相當,但步槍只有後者二分之一、手槍爲三分之二、迫擊炮不到二分之一、輕機槍爲二分之一略多。只有重機槍略多,山炮3倍於後者,但39師擲彈筒很多,89師則沒有。

儘管39師在武器裝備的質量上肯定不如89師,但這樣的裝備數量還是很令人喫驚的,尤其其輕機槍的裝備量難以想象,達到了600挺之多,比所謂的德械師裝備還多。

那麼我們不禁要問,龐部爲什麼會有這麼多的裝備?

1930年中原大戰時,在龐炳勳部任營長的劉樹森曾說:在步兵第一線初次出現了輕機關槍聲。

由此可見,在當時中央軍中開始較大量裝備的輕機槍,在龐炳勳的部隊恐怕還沒有。

中原大戰時,中央軍潰散了不少部隊,而龐部實力未損,反有擴大,其很可能從戰場上收集或繳獲到一批輕機槍等武器。

中原大戰後,龐炳勳投靠南京政府。當時其雖然是雜牌軍,但執行過進攻察哈爾抗日同盟軍、長城抗戰、圍剿紅軍等作戰任務,儘管龐部還是一貫的保存實力,但多少肯定是拿到過一些武器裝備的。

在當時那個時代,雜牌軍將領的部隊就是命根子,部隊打光了就可能被取消編制,因此其將領通常習慣於保存實力。同時爲了有東山再起的可能,其也會儲備額外的兵器,龐部在1930年到1937年間在戰場上沒有受到過大的損失,但武器儲備可能是做了很大工作的。

既然有了武器,那爲何不擴軍呢?其實龐炳勳未必不想這樣,但他自己沒有地盤,南京方面實際只給了他一個師的編制。兵多了是要喫軍餉的,沒有地盤的雜牌軍承擔不起。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龐炳勳部曾在河北與日軍交手,自己損失很大。日軍與之交戰的第10師團曾評價:

該部的素質與戰法和之前交戰的37師相比遜色,但同樣在固守陣地時顯得極其頑強;在(日軍)攻勢停頓或稍作整理時,便會用敢死隊進行反覆的逆襲,進行白刃戰企圖奪回陣地。

龐炳勳部在河北滄州的作戰使得其本人升職爲第3軍團長,但南京方面卻要將該部裁撤一個團。

於是龐炳勳就向第5戰區司令李宗仁訴苦,李向軍令部交涉,最終同意龐部編制不變,並補足所欠糧餉,又很快給該部補充槍支彈藥。

這次補充槍支彈藥很可能是較多的,因爲當時第5戰區的中央軍不多,大多是雜牌軍。李宗仁爲了讓各部能踊躍殺敵,在補充上是慷慨的,反正這些武器彈藥也不是桂系來出。

可能正是因爲這次的補充,龐部的武器配置才顯得尤爲亮眼。當然了,在當時這樣的配置不大可能對外公開,也只有自己內部人知道而已。

1938年2月,日軍第5師團一部向臨沂進攻,龐炳勳部與張自忠部冰釋前嫌聯手作戰,給日軍精銳以重大打擊。其給予龐部的評價是:抗戰意識特別強烈。

除了作戰意志之外,恐怕龐部相對充實的武器裝備也是該部在前期能頂住日軍攻擊的關鍵所在。

不過臨沂之戰龐炳勳部大傷元氣,多年儲備的武器和新領的武器大量消耗,部隊實力數大減。

此時南京方面的策略是大量擴充中央軍新編部隊,再加上中央軍老部隊的武器損耗同樣也不小,因此對雜牌軍的武器供應就大打折扣了。

如張自忠將軍的59軍自抗戰開始到1938年5月,損耗機槍400多挺,但補充卻只有100挺。龐炳勳的40軍也同樣如此,只不過後來給其劃撥了另外一個雜牌師106師而已。

當時蔣介石派大量雜牌軍“挺進敵後”,其中40軍就是其中之一,而龐炳勳則升任第24集團軍司令。

由於武器和人員補給更加差勁,這些雜牌軍中的很多部隊就投降日軍成爲了僞軍。1943年,龐炳勳戰敗被俘後投降,成爲了僞軍的指揮官。

而其麾下的40軍,在突圍中陣亡2927人,戰傷3554人,失蹤4241人,餘部在副軍長馬法五率領下突圍並重建。日僞則將40軍及其他國軍被俘的士兵合編爲了僞軍,由龐炳勳率領。

從抗戰名將到僞軍頭子,龐炳勳的轉變可謂是極大的。無論是得到重慶方面的指示,授意投降,還是自身因素,漢奸僞軍的帽子是摘不掉了。

抗戰勝利後,龐炳勳又從僞軍將領搖身一變爲國軍的先遣軍新編第一路軍總司令,又完成了僞軍到國軍的身份轉變,這經歷也是夠複雜的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