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丨陆锋

位于上海长宁区的荣华居民区,是全国首家涉外居民区,也是目前全市辖区面积最大的居委会之一,居住着来自美、日、韩、英、法和港澳台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外居民,境外居民占一半以上。

盛弘作为该居民区党总支第一书记,曾担任外企总经理助理,放弃优厚的待遇,成为一名社区工作者,耕耘社区多年,积累了怎样的社区治理经验?

盛弘介绍居民区议事工作流程

议事厅议事,中外更融合

针对国际社区治理的难点问题,盛弘在工作实践中发现,传统的基层工作法在国际社区有些“水土不服”,主要体现为“三难”:门难敲、人难近、事难办,创新建立中外居民民主自治和协商共治平台——“古北市民议事厅”。

黄金城道AED应急设备揭幕仪式

今年疫情期间,居民区党总支开始更加关注黄金城道作为开放的国际街区,在公共卫生安全方面的“防御水平”和“战斗力”。由于街区较缺乏AED设备,而来往于黄金城道的行人、运动人群甚多,因此加装AED设备被提上街区治理的议事日程。8月28日,“黄金城道街区应急小分队”成立,成为上海首个设立在国际社区、由街区为主体展开自治的应急组织。三台AED间隔200米,平均分布在黄金城道东中西三个区域,保证遇到突发3分钟内可抢救。这些都是社区和街区民主协商的结果。

盛弘与议事员进行亲切交流

自2014年成立以来,议事厅不仅成为社区协商议事的拓展平台,也成为居民区党组织收集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协调和解决了垃圾分类,文明养宠、街坊道路行车安全、停车问题和小区物业管理费涨价等涉及居民公共利益的事项,将民主协商的成果转化为治理效能。

社区防疫情,严格又温情

今年年初,新冠疫情来袭,荣华居民区扎实的国际社区治理基础也在疫情防控中显现。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作为社区治理的“三驾马车”,建立起紧密的联防联动机制,设置了896个楼组多语种告知栏,发布了21期法律问题双语“每日一问”。按照常态化防控要求,严格做好“落脚地”、就业岗、监测哨各项工作,特别是小区外来人员和新返沪人员“一测、二看、三问、四登记”工作和居家隔离闭环管理。至今累计有1374户居家隔离,涉及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的2279位外籍人士。

疫情期间,盛弘深入居民区进行人员信息排查

疫情期间,盛弘每天枕戈待旦,睡眠也就3、4个小时,特别是3月15日那天夜晚最难忘,这一天暮霭降临,荣华在各小区陆续接收了从机场不断送回的69名需要居家隔离的中外人士,送上融情防疫包,把每一位安全送到家门口,一直忙到凌晨。其中一位从英国留学回沪的高中生,辗转飞行了30多个小时不敢吃喝,当小区的志愿者们帮她提着行李箱送回家时,她热泪盈眶:“眼下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更安全、更放心。回到祖国妈妈的怀抱,真好!”

盛弘带领团队采取“四个加法”闭环服务管理,实践形成了“线上+线下”全覆盖排摸信息、“人工+智能”多语种宣传告知、“守门+护人”全流程闭环管理、“老外+老外”柔性化关心服务等措施,让菲律宾居民王煊熔赞叹不已,她深情地说:“在隔离期间,我深切感受到自己是被关爱和照顾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