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储启动了新豆收购,东北地区和内蒙古地区纷纷开库收粮,但是给出的价格令农户不满,低于市场价格450元/吨左右。国储启动收购后,市场抢粮的主体,纷纷开始刹车下调,并且按照国储收购公示调整了新的收购标准,给出的价格高出国储收购价格200元/吨左右。

收购价格的下调,让刚开始高价卖粮的农户无法接受,前期高价收粮的贸易主体,暗暗叫苦,比别人多投入了一部分资金。现在买卖双方已经陷入了矛盾的局面,农户惜售情绪逐渐加重,市场粮源进一步压缩,而在抢粮阶段导致的价格混乱,也逐渐清晰,质量标准开始分明,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

昨天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发布了进口大豆竞价销售的公示,投放量2.1万吨,标的分布四川,生产年限2018年,整体看来对东北地区的大豆市场没有带来很大的影响,而且从投放次数和投放量来看,已经缩减了50%左右。

目前大豆收割进度在加快,主要是防止雨雪天气带来的不利因素,从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显示,今年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增加至460万公顷,同比增加7.48%,全国大豆种植面积增加5%,整体来看今年大豆产量是稳定增加,但是由于9月份的台风天气加上持续降雨和小范围降雪,导致今年的产量存在不稳定因素。

尤其是台风后大豆倒伏,收割困难,且收割成本加大,收割进度缓慢,不断加剧了农户惜售的心理情绪,也让农户对大豆的价格抱有更高的期待。但是现在要谨慎的一点就是11月中旬大豆大量上市带来的风险,尤其是在屯粮期间,要对自己的仓储条件和大豆的质量有一个心理标准,优质大豆的价格高位运行,而低质大豆的价格后期并没有太大的上涨空间。

来源:中时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