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木棉媽媽

現在很多婦幼醫院都會提醒父母給寶寶體檢,來判斷寶寶的發育情況。

那麼體檢有必要做嗎?怎麼來判斷寶寶發育是否達標呢?

很多父母都說:每個孩子都不一樣,不用總是拿着自家孩子跟別人家孩子比,要遵循孩子孩子的發育指標。

以前我也是這樣認爲的,有一次大約是寶寶八個月快九個月的時候帶寶寶去打疫苗體檢,然後就被告知寶寶大運動發展不好,其實就是不會爬。

醫生的意思是讓我們交錢來醫院由醫生開發孩子的大運動能力,當時寶寶也餓了,哇哇大哭,婆婆就特別心疼:別花那個冤枉錢了,孩子慢慢就會爬了,再說不會爬就會走的孩子多得是!

因爲心疼孩子,也就沒讓孩子去醫院做訓練,本以爲慢慢孩子就會爬了,結果直到開始學走路我家寶寶還是不會爬。

而且不會爬還帶了一系列副作用:

走路不太穩,

腿不會打彎兒;

摔倒的時候總是磕後腦勺。

後來心裏真的是後悔呀,當初要是狠下心帶着孩子去做訓練,後續也不會那麼心累了,可時間畢竟不能重來。

所以棉媽在那裏提醒寶爸寶媽們,一般情況下:醫生是不會故意讓家長多花錢的,也不是咱們想象中那麼“黑心”的,大多數檢查都是很有必要的。

如果條件允許,比較方便,那麼儘量還是帶孩子去做體檢比較好。

那麼日常生活中如何判斷孩子生長發育是否達標呢?

看個頭,看塊頭!

這是老一輩人流傳下來的經驗,小寶寶嘛,越胖越可愛,個頭越大說明越不缺乏營養。

其實這跟我們懷孕的時候老人說:多喫點啊,將來生個胖娃娃!是一樣的道理。

但現在有很多年輕人已經知道了:胎寶寶不是越胖越好的。同樣道理,其實小寶寶出生後也不是給他喂得越胖越好的,太胖體重超標,還有可能會造成肥胖兒。

0-1歲寶寶發育指標都是有科學依據的,請看下錶。

除了我們常見的身高體重外,其實寶寶發育還有幾項非常重要的指標,但是也常常被家長所忽略。

01、大運動和精細運動

如果你帶寶寶去過醫院,那麼你一定聽醫生說過“大運動”這個詞,或者早教班,早教班的老師也會告訴你:早教會開發孩子的大運動。

大運動主要是爬行、翻身、坐、站等一些大動作,精細運動則主要是孩子抓、握等能力。

02、語言能力

老人常說“貴人語遲”,意思是孩子越晚說話將來越富貴。

其實並不是如此,孩子語言能力是孩子發育中的一個指標。,一歲左右的寶寶應該可以喊爸爸媽媽,能夠用簡短的一個字或者兩個字表達自己的想法。

關於語言能力,寶媽平時可以多跟孩子互動,多跟孩子聊天來培養孩子的語感。

03、適應能力

你有沒有見過這樣的寶寶?睡覺的時候一點聲音都不能有,稍微有點聲音就會驚醒。

這其實跟寶媽的餵養方式有關,寶媽想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安靜的環境,一旦寶寶睡下,就立刻保持絕對的安靜。

其實並不需要如此興師動衆,寶寶在媽媽肚子裏的時候並不是絕對安靜的,他會聽到媽媽肚子裏各種聲音,包括腸道咕嚕聲等等。所以不需要給寶寶特別安靜的環境,這樣反而會讓寶寶適應能力變弱,你家寶寶覺很少,說不定就跟這個有關係。

雖然說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的花期,但是呢,如果寶寶發育明顯落後,寶媽還是需要進行干涉的。

一分鐘認識我:木棉媽媽,優質育兒領域創作者,在這裏我們一起討論育兒經驗、分析孩子的行爲、習慣、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如果你喜歡,請關注我,棉媽會繼續努力輸出更好的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