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Retraction、湖北日報、弗雷賽斯等

編輯 | 學術君

武漢大學舒紅兵院士是我國知名的病毒免疫學家,在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國際影響的成果。2013年9月至今任武漢大學教授、副校長,武漢大學醫學研究院院長,武漢大學免疫與代謝前沿科學中心主任。1987年畢業於蘭州大學生物學系,1990年獲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碩士學位,1995年於美國Emory大學獲博士學位。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44歲的舒紅兵是當年全國生命科學領域最年輕的院士。

近日有人爆料,武漢大學舒紅兵院士有衆多文章涉嫌學術不端,尤其是一圖多用(同一文章一圖多用,不同文章一圖多用),包括了Immunity,PNAS,Cell Research等研究成果。

有部分共同的作者參與,通過翻轉,在2009年發表在Science in China. Series C, Life sciences 的圖片與在2008年在Cell Research 的圖片出現驚人的相似性

有部分共同的作者參與,其中在2009年發表在Immunity 的圖片與在2008年在Immunity 的圖片也展現出了鬼斧神工的相似性,且代表不同的試驗。

2013年在Virology 發表的圖片,再次出現了巧奪天工的相似性。

2013年在Molecular Immunology 發表的圖片,同樣出現了肉眼可見的相似性。

目前對於這些質疑,

舒紅兵院士尚未回應!

舒紅兵院士在2011年,以44歲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且同時淘汰了饒毅、施一公,和現在的高福院士。據說饒毅教授是敗在了第一輪競選中,以至於饒毅直接宣稱:今後不再當候選院士!雖然施一公與高福都進去了第二輪,但最終還是敗給了舒紅兵院士!

舒紅兵院士講過許多經典語錄讓人印象深刻:1、學術不端必須“零容忍”,人品不好,科研能力再強也不要。2、將人才政策、激勵機制權限下放,科研人員能力如何,其單位更有話語權。3、學者有壓力,不會懈怠,單位也會善待真正需要的人才,確保“有爲纔有位,有位更要有爲”。

附舒紅兵院士2012接收湖北日報採訪時談對“學術不端”的看法。

我不是一個激進的改革派

記者:2005年,您在武漢大學的全球招聘中,成功受聘爲生命科學學院院長。7年了,這個武大的新興學科如今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以前受訪時您曾說,“我到武大來了以後,最重要的任務是建立一個好的團隊,要找到一批非常優秀的學生。”請問,這個目標實現了嗎?

舒紅兵:我來之後最大的變化是人的變化。生命科學是解決人的疾病健康、農業、生態環境的研究。但我來之前,武大生科院只有病毒學和植物學比較強,要想在主流領域競爭,必須引進新的人才。7年來,學院引進了20多名年輕教授,最年輕的33歲,絕大部分從事的研究與疾病健康相關。這是一個根本性的改變,改變了生科院狹窄的學科結構。目前,這些年輕人中還沒有一人離開武大,我認爲,應該是這個平臺和對我的信任讓他們留了下來。

其次,是學術氛圍的改變。7年前,我應聘爲院長後就對全體教師說過,我對“學術不端零容忍”。所以我招聘人的第一要素是人品好,有端正的科研態度。我從來都不是一個激進的改革派,我希望自己能夠創造條件讓每個老師學生安心做事,不折騰,希望5年後、10年後,生科院的面貌在不知不覺中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7年前,學院的科研經費只有2300萬,從2010年開始每年都超過1個億,在全國生科院走在前列,老師們集中精力治學研究,武大生科院也取得了一系列零的突破,2006年在武大理科申請到第一個973項目(國家重大基礎研究項目),隨後幾乎每年主持了新的973項目,有兩個團隊還獲得了國家自然基金委員會的創新研究羣體項目。去年,我們和袁隆平院士領導的湖南雜交水平中心合作,建立了一個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今年,我在武大培養的第一屆博士生中,有一名學生獲得了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這也是生科院一個零的突破。

記者:2011年12月,您當選爲中國科學院院士,當選院士前後,對您的團隊、對您本人的研究以及對您的日常工作,有什麼變化?

舒紅兵:除了被邀請的活動多一點,沒有其他變化,和教學科研無關的我都會推掉,否則工作時間更少。

說我是“超級牛人”,讓我臉紅

記者:武大生科院的發展讓人喫驚,您的實驗室被稱爲“最容易得諾貝爾獎”的地方,您本人在網上被學生們稱爲“超級牛人”,您對這些稱呼是如何看的?

舒紅兵:這些說法讓我臉紅,也是我接受採訪的主要原因。很多人的學問做的比我好,我很尊敬他們。國內的一些生科院也比我們發展快,比如我們和清華大學的差距還很大。如今,科學家已經被社會化,人們關注他們,會議論和評價他們,但作爲科研者本人,更應關注做研究,而不是在媒體露臉。我從來都不是“超級牛人”,從我讀書起,大部分人的智力都比我強,但很多人比不上我的努力,長年十幾個小時呆在實驗室,真不是一天兩天的堅持。

記者:是什麼讓您堅持這麼努力?

舒紅兵:最早是求生存。我是農家的孩子,小時候沒飯喫,想考個中師,捧個飯碗,但是沒考上,只有繼續上高中。考上大學,連普通話都聽不懂,讀碩士時,導師出國做訪問學者,我不懂的就請教別的教授,這段經歷是一種歷練,培養了我的探索精神和獨立工作能力。

後來我到美國,中國人在那裏生存不容易,我只有做得更好,比他們更努力。這種壓力慢慢變成了動力。我本身就對探知未知事物很感興趣,在實驗室呆十幾個小時,也不覺得累,加上同行有競爭,誰不想提前研究出新的生命現象?所以說,做的比我好的同行,肯定比我更努力,我必須堅持,盡百分百的努力,至於取得多大成果,順其自然。

這份工作讓我很滿足

記者:作爲細胞生物學、免疫學專家,您在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國際影響的成果。科研是爲人服務的,這些科研成果能轉化爲產品嗎?聽說研發了一種治療紅斑狼瘡的藥品?

舒紅兵:通俗的說,我做的是比較基礎的工作,主要研究病毒感染人體後,人體怎麼啓動免疫反應來清除病毒,爲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提供線索。1999年我們發現了一個蛋白,這個蛋白和免疫系統功能及紅斑狼瘡疾病關係很大,此後好幾個實驗室也發現了,根據這個線索,美國一家公司在去年研發出了治療紅斑狼瘡的藥物。

從發現現象或機理到最終研製出藥品,這其中有成千上萬人的努力,研發時間也比較長,我們只是在其中的一個環節做出了貢獻。

記者:作爲一名留學美國十幾年的學者,您對國內的科研者有怎樣的建議?作爲全國生命科學與醫學領域最年輕的院士,您認爲您是否是一個成功的人?

舒紅兵:腳踏實地和勤奮努力是一個學者有所作爲不可缺少的素質。去掙而不是去爭,工作做好了,很多問題也就迎刃而解。我並不認爲自己是個成功的人,但我很喜歡這份工作,一來這份工作是我的興趣,二來,看到自己培養了那麼多學生,有一種由衷的滿足感。

本文來源:Retraction、湖北日報、弗雷賽斯等

轉載本文請聯繫原作者獲取授權,同時請註明本文來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