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業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

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運輸需求下滑,港口業頗受影響。

在危機中育新機、在變局中開新局。面對疫情衝擊,我市港航和口岸管理局緊緊圍繞“兩手抓,兩戰贏”目標,嚴防海上疫情輸入,通過優服務、抓效率、強疏運等有力舉措,沉着有力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統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港航經濟發展工作,加大宏觀政策應對力度,港航經濟增長好於預期。

來自市港航和口岸管理局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市港口貨物吞吐量穩中有升,共完成貨物吞吐量4.34億噸,同比增長7.08%,完成年計劃的76.63%。其中,外貿吞吐量持續6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共完成1.34億噸,同比增長13.48%;集裝箱吞吐量129.3萬標箱,同比增長20.01%。

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高質量發展爲主題,以改革創新爲根本動力,市港航和口岸管理局抓住重要窗口期,加快融入國際國內“雙循環”發展新格局,更好地服務長江經濟帶和長三角一體化建設,積極打造世界一流強港,爭當交通強省建設排頭兵。

推進制度創新 油氣吞吐量持續增加

近日,舟山港域各大錨地加油繁忙。 10月15日蝦峙門北錨地,馬紹爾羣島籍船“海狼”正在加註2400噸船用燃料油;馬峙錨地,新加坡油船“富威”、中國香港籍化學品船“平湖”均在進行加油作業;條帚門錨地,有1艘國際船舶在等待加油……國內疫情的有效控制、國際油價的穩定以及我市系列優惠政策和創新舉措的實施,錨地供油量快速增長,不斷提升了舟山港域競爭力。

今年前三季,我市港口油氣吞吐量共完成9392.3萬噸,同比增長50.62%,超過去年總量。從市港航和口岸管理局統計的數據分析,油氣的強勁表現成爲今年舟山港域港口吞吐量快速增長的一大亮點。 作爲全國油品企業聚集最密地區,我市圍繞油氣全產業鏈,形成多項首創性、特色化、差異化制度創新成果和實踐案例,有力助推了港口經濟發展。

7月,我市發佈馬峙錨地加油引航費用政策支持方案,降低進入馬峙錨地受油船舶引航費收費標準,1~9月共引航353艘次,同比增長60.5%,引航費減免68.7%。

8月,市港航和口岸管理局出臺《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錨地國際航行船舶物料供應監管操作規程》,填補了綜合海事服務領域監管操作規範空白,走在了全國自貿試驗區前列。

今年,我市還進一步優化了“供油船舶白名單制度”,白名單供油船增加到62艘,大大提高了供油效率。

一項項創新,劍指提升“供油效率”,放大了港口吸引、輻射功能,有力推動油品企業快速集聚舟山,提升浙江自貿區在全球加油港的競爭力,推進油氣吞吐量持續增加。據統計數據顯示,1~9月份,共有513艘次國際油船到港,較上年同期增加134艘次,油氣到港5362.11萬噸,同比增長35.81%,其中各碼頭接卸量4954.32萬噸,同比增長41.38%,外釣油品應急碼頭、新奧LNG碼頭、大鼎油儲、太平洋化工、金潤石油等均大幅增長,同比分別增長338%、410%、48.79%和45%和36.66%。

提升樞紐能力 港口吞吐量穩步攀升

穩中求進,以穩應變。據統計數據顯示,前三季度,舟山港域鐵礦石轉正,護住貨物“吞吐大盤”;煤炭吞吐量完成2104.89萬噸,同比增長7.01%。

港口貨物吞吐量的不斷攀升,離不開港口基礎硬件設施建設的謀篇佈局。

8月6日下午,中國香港籍40萬噸級礦砂船“礦石湛江”輪,滿載着40萬噸鐵礦砂,順利靠泊舟山鼠浪湖礦石中轉碼頭1號泊位。大船的靠泊,直接帶來港口吞吐量的提升。今年前三季度,鼠浪湖碼頭完成吞吐量5086萬噸,同比增長25.29%。尤其是5月份,單月接卸船隻20艘,接卸量達285.13萬噸。

近年來,舟山港域港口開發加快,資源集約利用程度不斷提高,萬噸級泊位快速增長,港口硬實力不斷增強。今年前三季度,累計完成港口項目投資19.31億元,建成投產鼠浪湖40萬噸級礦石碼頭、黃澤山30萬噸級油品碼頭、外釣30萬噸級油品碼頭等一批標杆性項目。“新碼頭的建成投產爲港口帶來新的增量。 ”市港航和口岸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說,前三季度,浙石化油品碼頭、黃澤山油品碼頭等新投運碼頭產能快速釋放,分別完成1646.73萬噸和92.21萬噸。

截至目前,舟山港域擁有碼頭泊位300餘個,碼頭綜合設計通過能力近5億噸,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82個,25萬噸級以上泊位11個。

爲進一步提高進出寧波舟山港超大型船舶的進港效率,我市港航部門還積極推進錨地建設和人工航道擴建。目前,蛇移門40萬噸級、黃澤山30萬噸級、條帚門15萬噸級等一批高等級航道及錨地建成通航,蝦峙門口外30萬噸級人工航道擴建工程、魚山進港航道二期、雙嶼門等公共航道及配套錨地建設正在加緊推進,港口樞紐能力進一步提升。

提高服務能級 保障港口貨暢其流

優服務,抓效率。快進快出的疏運方式,深度激發我市港口活力。

7月18日上午,黃澤山石油中轉儲運基地迎來了30萬噸滿載油輪希臘籍“阿奎拉”號靠泊。經過引航員、碼頭方、船方工作人員數個小時的緊張作業,異國的原油經輸油臂、原油管線不斷注入庫區G102、G103、G104、G105原油儲罐。

這艘船的成功靠泊檢驗了黃澤山儲運基地的綜合實力,也體現了疫情之下我市港航部門主動靠前服務,全力戰“疫”保障港口經濟的能力。

今年以來,市港航和口岸管理局根據省市“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復工復產”的部署要求,建立快審覈、快審批、快調度、快作業、快處置“五快”港口碼頭快速排查機制和不上岸、不上船、不接觸“三不”首站負責制,確保到港作業船舶快進快出,努力減少疫情對進出口貨物的影響,保障船舶高頻次到港裝卸。同時,市港航和口岸管理局組織檢查工作組深入各港航企業走訪調研,築牢防線,堅決防止因企業復工導致疫情輸入。

優化口岸營商環境,口岸通關效率繼續走在全國前列,進一步增強了我市港口軟實力。

繼全國首個船舶進出境通關無紙化口岸後,我市通過整合完善保稅油加註“一口受理”平臺和船舶供退物料通關服務平臺,打造國際海事服務智慧通關2.0,拓展了海事、邊檢監管服務功能,完成與保稅船用燃料油智能調度系統的數據共享,進一步簡化企業申報流程。

今年5月,我市創新的國際航行船舶轉港數據複用模式在全國推廣,申報過程由原來1小時減少到最短5分鐘,錄入數據項由338項壓縮至57項,壓縮80%以上,用戶申報耗時較之以前簡化2/3以上。

爲確保疫情期間船舶進出安全快捷,舟山引航站充分利用數字口岸信息平臺,及時收集掌握引航船舶信息,並反饋給各碼頭、引航員以及調度,根據不同風險,制訂切實可行引航方案,確保服務優質、安全、高效。此外,還成立了以黨員爲先鋒代表的突擊隊,組織61名引航員成立防疫專組,輪流引領重點國家風險船舶,每天身着隔離服全副武裝完成引航作業,爲舟山港口安全生產和引航業績逆勢增長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優化運力結構 推進航運業高質量發展

挖潛力、添動力。我市港航部門優化物流體系、航運產業運力結構,推進航運業高質量發展。 在江海聯運公共信息平臺大屏幕上,成百上千根不同顏色的線條,從世界各地射向舟山,然後又轉向長江沿線各個城市。這裏的每根線條代表着貨船,它們滿載貨物從海外來到舟山港,再向長江流域“遊動”。今年前三季度,江海聯運量完成2億噸,同比增長7.62%,完成年度計劃的78.48%。

江海聯運的增量是我市港航部門積極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加強與沿江重要節點港口對接,提升長江黃金水道紐帶功能,也是我市不斷優化航運產業運力結構、產業轉型升級的有效實踐。

據瞭解,目前我市已構建江海直達、鐵礦石全程物流、糧食海江鐵聯運等物流模式,承擔了長江沿線60%的糧食、50%的鐵礦石中轉,4400多萬噸油品服務長三角地區。

今年,舟山江海聯運公共信息平臺迭代升級2.0,應用企業超過1100家,覆蓋武漢港、馬鞍山港、南京港集團、長江匯等35個港口。平臺實現數據交互共享,年數據交互量840萬條,已成爲全國首批骨幹物流信息平臺。

爲推動航運產業做強做優,今年市港航和口岸管理局啓動《航運業高質量發展戰略及轉型升級路徑研究》,引導航運企業參與綠色石化等重大項目物流組織,推動聯盟化發展。截至9月底,全市共有航運企業279家,船舶1554艘,運力771.12萬載重噸,較年初淨增1.84萬噸,運力結構優化呈現良好態勢,其中成品油船449艘,共計163萬載重噸;化學品船100艘,共計31萬載重噸,分別佔全國沿海同類運力的16%和30%。

接下來,我市將依託油氣、礦石、糧油等產業優勢,大力發展原油船、LNG船等特種船舶運力,以浙江自貿區油(氣)全產業鏈、魚山石化基地配套物流等爲重點,積極引導我市航運企業參與重大項目物流體系,融入國際國內“雙循環”發展新格局。(來源:舟山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