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我喜歡跑步,更享受跑步後體力疲勞、精神放鬆的感覺!”

撰文/柳條

編輯/柳條

出品/馬孔多跑步研究室

錫馬半程:53歲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1小時38分完賽

11月1日,無錫馬拉松鳴槍開跑。開賽前,今年無錫馬拉松,還特別邀請了原清華大學副校長、現西湖大學校長,院士施一公擔任2020錫馬形象大使。

帶着號碼布、身着標誌性的西湖大學戰袍的施一公,出現在受聘儀式上,看來他也是今年錫馬選手中的一員,不管是樣貌還是身形,都非常年輕,一看平時就經常運動。

作爲中科院院士、著名科學家、跑步愛好者,施一公的到來受到了跑者們的熱烈歡迎。他表示,在今年這個非凡的年度,等待了七個月之後,所有的跑者都在期待錫馬,也祝福所有的選手跑得安全,跑出快樂!

在這之後,施一公來到起跑道前,作爲A區選手的他,在鳴槍之後,同衆多選手一起活力開跑!

最終,53歲的他以1小時38分10秒的槍聲成績衝線,完成了今年無錫馬拉松的半馬比賽,算下來平均配速差不多在4分39秒。

在這個年齡裏,能取得這樣的成績真的是很贊,估計很多更年輕的跑友都跑不過我們這位院士吧。

施一公跑馬拉松已經不是第一次。2019年11月杭州馬拉松,施一公也參加的是半程項目,最終他跑出了1小時51分45秒的成績。

一個月後的廣州馬拉松,被聘爲2019廣馬宣傳大使的他,在當天的半馬比賽中跑出了1小時39分鐘20秒的成績,短短一個月,就PB了12分鐘,進步非常大了。

今年4月,在杭州初高中全面恢復教學前夕,杭州市教育局邀請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爲中學生們上了“開學第一課”。

在講課快結束時,他寄語廣大中學生,說道:“緊張學習之餘,一定要注意鍛鍊身體!兩天之前,我還在杭州西湖邊上剛剛跑了半程馬拉松,用時1小時38分。我相信在座的同學們有很多可以比我跑得更快!”

最後他還送給同學們一個順口溜,鼓勵他們保證學業順利:

愛體育,愛科學;愛鍛鍊,愛學習。

教室,一去如故;操場,常來常新。

學習鍛鍊兩不誤,健康學習工作50年!

在日常生活中,施一公確實堅持做到工作鍛鍊兩不誤。

據中國新聞網報道,5月25日,兩會期間,作爲全國政協委員的他,清晨6點出門,在北京朝陽的一處場地內,他耗時1小時10分鐘跑了15公里,平均每公里配速4分32秒。

在北京友誼賓館駐地期間,他也保持着隔日一跑的習慣。

施一公:我喜歡跑步,更享受跑步後體力疲勞、精神放鬆的感覺

施一公出生於1967年5月出生於河南鄭州,1989年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家,曾任清華大學副校長,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西湖大學校長。

施一公跟跑步結緣還要追溯到讀初三那年參加校運會。當時他意外地報了1500米長跑,結果跑了倒數第一。他非常懊惱,從那以後,他開始練習跑步,經過一年多的鍛鍊,成績得到顯著提升,800米可以跑進2分20秒以內。

“這個過程中,我悟出一些道理,身體好,自然有利於學習成績提高,這是一個良性循環。”在高中期間,他練過從800米到1500米再到3000米的中長跑項目。

1985年,施一公被保送到清華生物系,成爲清華大學生物系復系後的首屆本科生。但進入清華後,由於長跑隊只招收專業運動員,爲了進田徑隊,他便轉練競走,專攻5000米、1萬米。

施一公回憶起在清華田徑隊的歲月,充滿自豪和感激。而他在校運動會上創下的競走項目的紀錄也是直到他畢業五年後,才被打破。

1990年,他赴美深造,在全美一流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攻讀生物物理學及化學博士學位。

回國後,在繁重的工作之餘,他仍不忘體育鍛煉,還加入了清華的馬拉松組織,結識了一批忘年交。

施一公曾在自己的博客中寫到:“我喜歡跑步,更享受跑步後體力疲勞、精神放鬆的感覺!”

他曾表示,“體育鍛煉是一種自強的精神,是一種受益終生的生活方式。”

2018年4月獲任西湖大學校長後,他便成立了西湖大學跑團,當起了“團長”。

作爲原清華大學的副校長,施一公將自己雷厲風行的工作風格和對體育精神的崇尚也帶到了西湖大學,倡導教職員工和學生重視體育運動,他對體育鍛煉尤其是跑步上的推崇也是有目共睹。

當年8月26日,西湖大學2018級博士研究生開學典禮當天,清晨5點,施一公還帶着他的幾位同事一起在湖邊完成了11公里的環湖跑。

跑完這11公里,他在接下來的開學典禮演講結束後,邀請學生們加入環晨跑的隊伍:“我期待我們的西湖長跑隊伍日益壯大,並肩前行!”

“無體育,不清華”,沒有健康的身體,再好的才華也不會長久。有了充足的體力,健康的身體,工作起來也更加效率。

施一公曾說:“跑步是對人的意志品質的鍛鍊;跑步讓人有更充沛的體力,有的人以爲,花了很多時間(鍛鍊)學習效率會降低。

實際上,如果跑步方法得當,能調整你的能量級別,心臟機能和肺活量增強,供血充足、思維敏捷,每兩天跑一次,工作效率可以提高10%-20%,生活質量也隨之提高,真的是一本萬利的好事情。”

最頂尖的頭腦,往往也最堅持和自律

不只是施一公。其實,越是擁有最頂尖的頭腦的人,越最重視運動的重要性。

比如,95歲的清華大學張禮教授,在疫情期間仍然利用網絡直播的方式給學生們上課,講課的內容都很前沿,而他精神狀態極佳,思維敏捷。

張老有一個運動習慣就是晨跑,他已經堅持了40年,他說“跑完步,有些沒想清楚的學術問題就有思路了”。

84歲的鐘南山院士,在工作繁忙之餘,他會每週抽出三四天時間早起鍛鍊,先跑步25分鐘左右,然後再做一些力量訓練,每次堅持一個小時左右。

他說:“健康是一個人幹事情的本錢,健康是需要投資的;年輕時我就比較喜歡競技體育,工作後仍堅持鍛鍊身體。到現在我還能爲社會幹點事、還不太糊塗,關鍵還是有個健康的身體。”

57歲的武漢大學副校長周葉中,每天5點起牀跑步,每次10公里,堅持跑步40年。他說:“我之所以還做了點事,就是因爲有堅持",“人和人之間,最小的區別是智商,最大的區別在堅持。"

再比如林鳴,珠港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工程師。在港珠澳島隧項目期間,每天清晨5點,林鳴都會風雨無阻地開始長跑,每次都跑10公里,從不間斷。

2018年年初,61歲的林鳴就以奔跑了29.81公里的方式來紀念大橋。那天凌晨4點半,他冒着嚴寒,用時3小時04分跑完了自己陪伴了9年的這座橋。

“我常常問自己:如果跑步都不能堅持下來,那爲國家建設世界級的工程項目還能堅持下來嗎?”

或許,這就是跑步教會我們的一個最重要道理:堅持。

堅持的本質,是自律。堅持不是你想做一件事,一直做下去就夠了。而是當你爲不想做這件事找出足夠開脫的理由,卻還能最終拋開各種雜念,繼續做下去。

跑馬拉松也是如此,在堅持中,在克服各種不想跑的心理雜念中,我們完成了21.0975km,42.195km的距離,超越自我。

很多人藉着跑馬拉松拋頭露臉,跑步成爲他們一種社交或是宣傳手段。但對於真正愛跑步的人而言,他不需要過度的褒獎,更不需要借馬拉松刷流量。跑步是他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刻意跨界玩人設。

對我們普通人來說,跑步不是爲了上頭條,蹭熱度,更多地是爲了堅持跑步,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去工作、學習和生活;偶爾跑跑馬拉松,體驗超越自我的成就感。

沒有人生而會跑,也沒有人光有天賦就註定成功。所有的人都是在摸索中前進,在平凡中堅持,堅持,讓平凡閃現最耀眼的光芒。

想想吧,當你70歲的時候,有一羣小夥子看着你感嘆道:這大爺堅持跑步40年了!這是何等的褒獎啊!

到這裏,來跑步打卡,來評論跑圈,來學習跑步技術▼(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