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爲年度主題的第四屆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於2020年10月19日晚正式落下帷幕,作爲大陸地區首個在疫情之後恢復舉辦的華語紀錄片節展,今年的IDF組委會積極應對特殊環境,調整舉辦模式,通過一次“特別呈現”爲全球的紀錄片行業及廣大觀衆帶來本年度紀錄片的視聽盛宴。本次大會設有“D20提名”評優單元、“IDF創投”提案單元、“紀錄之光”展播單元、“IDF論壇”峯會單元四大內容板塊,大會邀請了紀錄片作者、製作機構、發行機構、文化學者、媒體人齊聚杭州西子湖畔,共賞西湖紀錄之光。

IDF2020 第四屆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 |紀錄片評優發佈

D20提名

作爲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的主競賽單元,“D20”旨在挖掘與表彰“有態度的紀錄作者”和“有溫度的紀錄作品”,促進與鼓勵紀錄片人在創作成長路上的探索與堅持。本屆“D20提名”評優單元共有9部紀錄長片、5部系列紀錄片、5部紀錄短片入圍。這些作品聚焦女性題材、家庭生活、愛與死亡,傑出的攝影和視覺的詩意性向我們充分展現了生活的脆弱之美,創傷沒有因時間而消彌,攝影機鏡頭打開了傷口,作者們誠實地面對這一切,引發出人們對於自身命運的深度思考,並有勇氣讓自己置身其中,將紀錄片創作推向新的維度。來自中國、美國、印度、荷蘭的8位導演、學者組成的國際評審委員會,經過爲期1周的線上評審及3次線下線上結合方式的評審會議,最終評選出5部優秀紀錄片作品。

IDF年度紀錄片:《妮諾絲卡》

評委推薦詞:《妮諾絲卡》片名源自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名字,她來自尼加拉瓜,這也是一部關於她人生的影像。紀錄片導演彼得·託比恩松在一個農村遇到了她。當時她是一個只有12歲的害羞女孩,邊刷着牙邊躲避鏡頭。但這也是導演和拍攝對象之間友誼的開始,這段友誼貫穿了他們一生。故事開始於桑地諾的支持者與尼加拉瓜反叛軍的戰爭,當時的妮諾絲卡對自己的國家和生活都充滿了希望。這些年來,兩邊都經歷無數的艱難和挑戰。當國家滑向獨裁統治時,託比恩松的鏡頭開始跟隨剛從家庭虐待中解脫出來的妮諾絲卡,她通過在西班牙的工作掙扎着養活自己的孩子,最後回到她的國家、她的村莊、她的家庭。很少有作品能以如此溫柔的視角和多年的投入來追蹤一個人的生活。這是一部感人的紀錄片,講述了一個堅強、意志堅定、美麗的女人。

優秀系列紀錄片:《時代 我》

評委推薦詞:《時代 我》基於紮實的人物研究,在主題和副題上也有明確的側重。在觀看的過程中,觀衆很容易走進影片中的人物,真切地體會人物之間以及人物和影片製作者之間的情感聯結。透過巧妙的閃回式剪輯結構,人物的經歷循序漸進地在觀衆面前展開。藉由觀察性鏡頭,我們得以走入人物內心。影像給予了觀衆思考的主動權,留給觀衆足夠的空間去串聯整個敘述。配樂恰到好處地調動了觀衆情緒,但絕不喧賓奪主。結局是開放式的,影像結束後,故事(也正如生活一般)仍然繼續。每個人都能從這些人物身上看到時間和自己。

D20優秀紀錄長片:《愛的結晶》

評委推薦詞:伊娃·穆爾瓦德呈現了一個家庭同時掙扎於複雜的收容環境與他們的過去,使我們爲之動容。這部作品是如此引人入勝,彷彿一個劇本的敘事。我們希望,這部作品對薩漢德、萊拉和瑪尼的困境細緻入微的呈現,可以啓發我們重新思考國際社會能夠做些什麼,以改善目前數百萬流離失所者的狀況。

D20優秀作者:《洛裏諾的鯨魚》

評委推薦詞:作品記錄了俄羅斯北方臨海楚科奇土地上人們的生活,具有人類學的記錄特點,不論是選題內容的呈現、還是作者思考的傳遞、亦或是影像的品質都令人欣喜。在那個特別的地方,在地文明與舶來文化、政治與經濟對人和自然的影響都讓觀者唏噓不已,而人與鯨魚在其中展現的頑強生命力讓人震撼,富有歷史感。

評委會特別推薦:《巴班克:當我死時告訴我》

評委推薦詞:這是一部藝術水準極高,禁不住向主人公致敬的作品,也是一部關於愛的紀錄片。他是影像的製造者,也把靈魂安放其中。謝謝主創把最後的時光呈現給我們,一段舞蹈令人心跳,一張面容隨時隱去,更像是一場向死而生的旅程,兩個人用書寫般的溫柔和美感撫慰了觀衆面對死亡時恐懼的心靈。巴班克說電影可以延長生命,但對我們說,巴班克的生命也從未消失過。我們相信他這會兒正隱藏在世界的某個角落,觀察着所有正在發生的事情和變故。

IDF創投

“IDF創投”提案單元是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對紀錄片作者的扶持單元,爲具有國際潛力的優秀紀錄片項目創造孵化及合作機會,並激勵更多紀錄片作者創作更具品質的藝術作品,也使大會獲得了大地的價值——栽種,孕育,滋養。短暫3日,我們看見來自不同地域,不同選題,不同風格的紀錄片作品。值得一提的是,此次“IDF創投”提案單元入圍項目的女性導演佔有多半的比例,90後導演佔據一半的位置。其中,李柯靚、譚墨兩位導演的長片處女作都入圍了此次創投單元。

評審針對不同項目提出了寶貴的反饋與建議。10月17日,大會舉辦的第一天,入選的13個項目提案進行了預演,IDF特別請到著名導演、監製,臺灣20世紀90年代導演的代表徐小明,中國著名紀錄片導演、奧斯卡金像獎評委,首屆IDF優秀紀錄片獲得者,中國美術學院影視與動畫藝術學院副教授杜海濱爲所有項目做指導,並且提出了極具參考價值的建議。10月18日—19日爲正式提案,本屆大會邀請的3位評委:中國教育電視臺副臺長、中國傳媒大學聯合博導、中視協行業電視委員會副會長兼祕書長、中廣協紀錄片工作委員會副會長、全國德藝雙馨電視藝術工作者陳宏,職業紀錄片導演周浩,視納華仁CNEX的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以及CNEX Studio執行長、奧斯卡影藝學院會員、奧斯卡金像獎紀錄片選片委員、中華新世代影像文創協會常務監事陳玲珍對13個項目進行了精彩的點評,並最終評出本年度的“IDF創投”提案結果。

IDF最具潛力發展計劃:《拳後媽媽》

評委推薦詞:作品探討了現代女性的多重可能性,也爲未來構建爆款影像奠定了美學基礎。在尋求家庭與事業的平衡點中,提案中女主人翁斯斯爲我們展示了“鏗鏘玫瑰”與“柔性媽媽”的兩種極致的女性之美,以及她在此過程中的光榮與夢想、愛與哀愁。

IDF優選提案 :《離江去》

評委推薦詞:想要留住綠水青山,改變竭澤而漁的現狀,然而一紙禁漁令,又將給終生只知漁獵的人們帶來什麼樣的挑戰?影片試圖記錄這個過程,探究生命的新去處和人們的處境。呈現一首逐漸遠去的漁歌。

IDF優選提案:《胡阿姨的花園》

評委推薦詞:作品展現了一位卑微的,不引人注目的的老人,在導演的鏡頭下顯得那麼的有生命力。《胡阿姨的花園》讓我們重新審視生命的意義。

每一部紀錄片都凝結着創作者的心血,每一幀影像都潛藏着無窮的可能性。感謝所有創投作品爲IDF帶來觀察世界的新視角與新思考,期待它們終將在未來綻放。

“紀錄之光”展播

“展播單元”是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的窗口,最具備公共性的部分,本屆“紀錄之光”展播單元共展播紀錄片32部,其中紀錄長片17部(14部爲首映)、紀錄短片9部(4部爲首映),系列紀錄片6部(1部爲首映)。展播單元又分爲D20評優、處境叩問、語境復現、鏡像實驗和浙江紀錄5個部分。展播片單兼顧了海內外的成熟導演和新銳作者,題材包含對現實的關注與語言探索,甫一發布,就引發廣泛關注與傳播。

高質量的展播片目、有深度的映後交流與廣泛的影迷基礎相結合,是IDF展播單元的特色。四年裏,它已成長爲國內最具特色與影響力的紀錄片展播活動之一,在紀錄片從業者與愛好者中,具有廣泛的向心力。

從10月16日至10月19日,本屆IDF共安排了28場展播,展播場地包括中國美術學院南山校區、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杭州單向空間。現場觀影秩序良好,交流熱烈,成爲紀錄片創作者、研究者和觀衆的節日與交流的盛會。在注重防疫工作的同時,IDF還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映後交流——海外導演通過線上視頻與觀衆進行實時交流,這也是本次展播活動的亮點之一。

衆多嘉賓表示,“這是他們第一次以如此特殊形式與觀衆交流。”亞洲首映影片《洛裏諾的鯨魚》,導演馬切伊·庫斯克在山間尋找到信號較強的位置,並在狹小的車內空間與觀衆交流;《巴班克:當我死時告訴我》映後時間正逢導演巴拉巴拉·帕斯生日,相隔一萬八千公里,全場觀衆透過熒幕,爲導演共唱生日歌並分享蛋糕,與導演共同度過一次難忘的生日;《永遠的瓦爾辛湖》中國首映後,導演讓娜·伊·旺德斯在瓦爾辛湖前的小屋同觀衆互動,延續了片中氛圍,並讓觀衆見識到瓦爾辛湖現貌,如此意外之喜引起觀衆歡呼鼓掌。

IDF論壇

“IDF學術論壇”是大會思想交鋒與學術互動的平臺。本屆論壇(IDForum)學術主題爲“後真相時代的影像真實”(Reality of Image in the Post-Truth Era),由學術講座、學者論壇和作者論壇3部分構成。IDForum特邀國內3位學者:姜宇輝、汪民安、胡泳,舉行了3場精彩學術講座,與聽衆熱情互動交流。

IDForum圓桌論壇分爲“作者論壇”與“學者/作者論壇”兩大版塊,邀請了業內多位著名學者、作者,以【何謂真相?何謂真實?】【影像與它的真實性理想】【紀錄片的影像真實】爲分論壇主題,進行思想交鋒與交流,對“後真相時代”境況進行反思。

本屆IDForum作爲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的學術版塊,聚集了諸多國內外學者、作者,包括線上、線下嘉賓,實時聯動交流,吸引了共800名聽衆參與,旨在以寬闊的視野和深度的思考,整合與更新紀錄片領域的理論研究成果,以此來支持紀錄片創作中的藝術探索與社會實踐。

疫情防控及數據總結

因疫情防控需要,本屆IDF大會相關活動的報名方式均採用預約制,報名小程序閱讀量達121771次、報名6291人次。“紀錄之光”展播單元在杭州三處場地同時進行,4 天放映28場共32部紀錄片,其中22場實現映後線上線下交流,近5000人次齊聚杭州共同感受紀錄片的魅力。

此外,“IDF論壇”單元(IDForum)舉辦學術論壇、圓桌論壇、IDF講堂共6場,800餘位聽衆參與學術交流。大會還邀請了註冊產業嘉賓160餘人,媒體80餘家,志願者60餘人。新京報、央視紀錄片網、優酷紀錄片頻道、騰訊網、微博紀錄片聯盟等國內一線的播出平臺、製作機構自發註冊參會。

爲IDF順利進行,大會嚴守防疫要求,把疫情防控放在首位,提前做好預案,制定了科學可行的具體措施,明確應急處置流程,並根據當地衛生疾控部門最新指導意見及時進行動態調整,確保安全。

回首與展望

司徒兆敦老師對本屆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寄語——“希望IDF能秉承已有的人文之關懷,學術之態度,紀錄之精神,並繼續探尋紀錄片在當代社會的真正價值與意義。”

的確,當我們目睹各異的人物和故事,影像於生命的寫生,於生活的凝視,湧出獨屬生靈間的共情,這是“生”;疫情的襲來排山倒海,城市被籠上恐慌焦炙的陰霾,但我們力挽狂瀾,共同尋找生存的方式和意義,這是“活”。世界本是一片虛無,正如影像中所有聲響都趨於冗長的沉寂,所有的光亮終落入漆黑的混沌。迷失,衰敗,消亡,一次又一次,“生”便有了意義,“活”纔得到證明,它們存在的地方,“生活”也必將存在。

雖然第四屆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已正式落下帷幕,但生活永不落幕,生活的記錄者們一直在路上。疫情之後的IDF2020必將是一屆令人難忘的大會。感謝始終堅持着的紀錄片創作者們,在轉瞬即逝的時間裏留下了永恆的影像;感謝每一位熱愛紀錄片的觀衆,是你們的到來和參與,讓IDF熠熠生輝;更要感謝所有爲IDF努力付出的人,助力紀錄片展現在更加廣闊的發展平臺。感謝你們,在這特殊的一年,與我們相逢在西子湖畔,我們明年再會!

擊 “閱讀原文” 進入 IDF 官方網站

來源 |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

編輯|胡心雲

審覈|丁劍鋒 杜海濱

出品:中國美術學院黨委宣傳部

中國美術學院新聞中心

CAA全媒體工作室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