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養育男孩,魚爸

1

有一次,一位媽媽留言說,兒子的性格比較內向,平時非常謹慎。

感覺什麼都怕,害怕蜘蛛也就算了,竟然還害怕蜘蛛絲。

所以那次在鄉下老家,孩子在一間屋子裏看到蜘蛛絲,嚇得不行。

她直接把兒子關在有蜘蛛絲的屋子裏,想逼他勇敢一點。

因爲時間比較久了,具體的細節描述我也記得不是很清。

但是我當時回覆是說了自己的感受,比如我害怕蛇,假如你把我跟蛇關在一間屋子裏,哪怕是放一些蛇蛻的皮在那裏,我心裏還是會害怕跟不安的。

而且孩子害怕蜘蛛和蜘蛛絲這事,我也遇到過。

是很正常的。

所以我特別能理解這個孩子在屋子裏很難受,恐懼和不安包圍着自己。

肯定叫喊着媽媽開門,想早點離開這裏。

如果媽媽一直不開門,或者繼續指責他爲什麼這麼膽小,爲什麼不勇敢。

那孩子的內心會發生微妙的變化。

他們會開始認爲自己就是這樣膽小,因爲事實就擺在眼前。

我就是害怕。

媽媽沒有說錯。

那接下來,他會變得勇敢嗎?

下次他看到蜘蛛絲就不怕了?

也許還是一樣。

我想不會,只會變得更膽小,你再怎麼逼他都沒用。

只會起到反面的效果。

2

想要孩子變得真正勇敢。

父母一定要弄清楚孩子到底害怕什麼。

還記得小小魚讀幼兒園時,跟我說班上有一個男生很勇敢的,非常害怕蜘蛛。

我問他怕不怕,他說不怕。

而同學在圖畫書上看到蜘蛛,書都不敢合攏。

那個男孩我有印象,他爸爸是軍人,而他也長得比其他男生更強壯。

平時班上有活動,他是非常積極勇敢的那個。

小傢伙還告訴我說,還有小朋友害怕毛毛蟲,害怕蜜蜂。

孩子們害怕的東西還真的不一樣。

有一次,我帶小小魚在鄉間,有一次我們去山上玩。

穿過一條小路的時候,因爲很久沒有人走,也結滿了那種細細的小蜘蛛網。

突然小小魚大聲地叫了起來,“爸爸,蜘蛛絲,蜘蛛絲!”

原來是蜘蛛絲纏在了他的臉上。

“別怕,沒事的,勇敢一點,擦掉就好了。”

然後我幫手忙腳亂的他一點點擦乾淨。

後來回家他就不同意走那條路。

我還說不要怕,去繼續走啊。

結果他跟我說,其實我一點也不害怕,我只是不喜歡蜘蛛那種黏黏的感覺,有點噁心。

這件事我一直記得。

因爲我自以爲是的以爲是孩子害怕。

反而沒有弄清楚他真的害怕什麼。

也許只是不喜歡那種感覺而已。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只要有耐心傾聽孩子,往往就能找到原因。

就在平時陪伴的那些時刻就會發現。

3

在勇敢這件事上,有時候是需要父母推孩子一把。

但是永遠不要着急地“逼”孩子。

或者用極端的方法讓孩子身陷險境。

即使不是身體,內心有時也會陷入險境,瀕臨崩潰。

比如孩子害怕黑暗,不敢分房睡。

所以有的爸媽就直接逼孩子一個人睡,把自己的房門鎖緊。

讓孩子哭,也不妥協。

孩子真的是怕黑纔不敢睡嗎,我覺得這不是問題的唯一答案。

這件事其實也要分開看。

比如小小魚怕黑,天黑了不敢一個人去樓下,甚至不敢獨自去大門口關門,害怕走廊的黑暗。

可是他卻敢一個人睡。

這得益於剛開始分房睡的時候,我們沒有着急。

而是先給足他安全感,讓他先準備好。

大部分的孩子不敢分房睡,其實是因爲不想跟媽媽分開。

他習慣了在媽媽的身邊入睡。

那種感覺很滿足,很有安全感。

一旦分離就會覺得不安。

他們自己因爲年齡的緣故,往往說不出這種感受,只會說怕黑,甚至編出一些奇怪的理由,說牆角有怪獸,牀下有聲音等。

所以在分房睡前,就要先做好分離準備。

這也是爲什麼建議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後才考慮分房,而不是有些人說的一兩歲就分開。

因爲幼兒園的經歷會讓孩子渡過分離焦慮期。

這是分房睡的一個重要心理前提。

其次纔是環境的問題。

比如孩子說不喜歡黑暗,那就準備一盞小夜燈。

比如孩子怕找不到爸爸媽媽,那就給一個通道,可以開着彼此的房門。

另外睡前安撫好孩子,講講故事。

這些都是需要耐心做的。

絕不是簡簡單單地逼孩子去做,去讓他們證明自己的勇敢。

4

我們再返回來,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看看,什麼樣的孩子會更勇敢。

哪怕他們表現地不是那麼勇敢,可是在關鍵時刻,卻能體現出來。

首先是內心有安全感的孩子。

安全感這個詞,很多父母都知道,可不知道怎麼去維護。

其實安全感的核心就是親密依戀關係的建立。

這是一個基礎。

孩子面對新世界的恐懼,都會在這種親密的關係中得到慰藉。

而這份關係的質量,取決於照料者的心。

如果父母去逼孩子做那種讓孩子充滿恐懼的事。

就會讓他們害怕,甚至失去對父母的信賴。

比如他害怕一個人在黑暗的屋子裏,你卻讓他孤身置身其中,那肯定只會讓他更害怕。

反而那些得到過父母好的照料的孩子,內心充滿安全感的孩子,會發展出健康獨立的人格,使他更有勇氣去探索未知。

其次是得到充分肯定和鼓勵的孩子

還記得看過一個日本幼兒園孩子跳高的一個視頻。

這個日本幼兒園小朋友挑戰10段跳繩,卻怎麼也跳不過,老師與其他小朋友們拼命鼓勵他,給他加油,把他圍在中間,高喊“你可以的,你可以的,你可以的”,超級感動,受到鼓舞振奮,最後小朋友終於一躍而過。

這就是鼓勵的力量,讓孩子獲得繼續挑戰的勇氣。

而這鍥而不捨,知難而上的勇氣就是父母希望孩子擁有的。

那父母就要成爲那個給孩子打氣的人,而不是經常指責孩子,讓孩子泄氣的人。

得到父母支持和理解的孩子,是幸福的。

在培養孩子勇氣的這件事上。

父母首要能做的就是陪伴、學會等待。

說不定三歲不能做到的事,到了四歲就能做到。

這是一個需要時間耐心陪伴的過程。

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接納和鼓勵,能幫很大的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