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診時像棵大樹,一動不動,他在,病人就心安;去病房查房時像本行走的教科書,對年輕醫生的要求幾近嚴苛,常常把醫生罵哭;回到家中,他會伴着古典音樂親手磨一杯咖啡,琢磨着晚上做什麼西餐。

全文3219字 閱讀約需6.4分鐘

一米八幾的個子,穿着白大褂,戴副眼鏡,醫生陳湛留給人的印象是精神、嚴厲。

看診時像棵大樹,一動不動,他在,病人就心安;去病房查房時像本行走的教科書,對年輕醫生的要求幾近嚴苛,常常把醫生罵哭;回到家中,他會伴着古典音樂親手磨一杯咖啡,琢磨着晚上做什麼西餐。

陳湛的書房裏擺滿了與心血管相關的書籍,從事心血管臨牀和科研工作六十餘載,他具有極其豐富的臨牀經驗,爲我國培養了一大批心血管臨牀專家,還編寫《實用心臟病治療學》等多部學術著作。

2020年10月17日,北京安貞醫院心臟內科奠基人、原心臟內科主任、著名心血管專家陳湛教授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

陳湛教授。受訪者供圖

大醫:獨到技術,讓衆多患者獲益

陳湛走了,留下了他一生的臨牀經驗、科研成果和一顆醫者仁心。

從醫六十餘載,他的獲獎證書、獎盃和論文著作裝滿了一個行李箱。家中桌面上放着的幾本相冊,則是他一生的縮影。照片裏的陳湛永遠是一副高高瘦瘦的樣子,精神十足。

1931年,陳湛出生於福建福州一個名門望族之家。1949年,考入上海聖約翰大學醫學院。1955年,畢業後的陳湛前往上海第二醫學院前附屬宏仁醫院、仁濟醫院工作,後又調入天津第一中心醫院。

“這是在美國洛杉磯拍的”,陳湛的妻子齊卿拿起一張1982年的照片,年輕的陳湛穿着白大褂站在一片草坪前。1980年,陳湛受國家委派赴美國進修兩年,成爲我國第一批醫學訪問學者。

陳湛在美國進修時的照片。受訪者供圖

1983年,受我國心胸血管外科創始人吳英愷院士邀請,回國後的陳湛參與組建北京安貞醫院心臟內科,被任命爲科主任。

1985年,陳湛成功完成了我國第一例直流電消融技術治療室上性心動過速的電生理手術,填補了我國該領域的空白。

當時的科學技術沒有那麼先進,醫療設備簡陋而且數量缺乏,疾病的診斷往往依賴醫生的病史問診和體格檢查,心血管疾病的診斷難度尤其大,陳湛憑藉刻苦的鑽研和紮實的臨牀功底,掌握了獨到的心臟聽診絕活。曾有一位複雜先天性心臟病病人,陳湛作出診斷後,擔心聽的不準確,讓學生馬長生給病人做心臟導管檢查,進一步確診。

“陳老師在做導管前的分析和導管做出來的結果是一模一樣。”馬長生稱,上世紀90年代的醫療技術並沒有那麼先進,心臟導管檢查的難度較高,做一次檢查並不容易。陳湛精湛的醫術,讓無數的患者獲益。

“陳主任看病時神采奕奕的,對病人非常有耐心。”在學生崔京眼裏,陳湛對待病人十分認真,問診時問得很細,經常會“超時”。排隊等候的病人也不會催促,知道陳湛專業負責,願意等待。

陳湛出門診時,依靠自己的經驗,能不做的檢查不做,用藥精準對症。他也從不收病人的任何饋贈,沒人敢在他面前提這事。很多病人從外地慕名而來。最近還有一些“老病號”到安貞醫院找陳湛,得知他逝世的消息十分難過。

崔京跟着陳湛出了兩年門診。“他像一棵大樹一樣”,陳湛坐診時往往一動不動,專注於患者的病情,一待就是一上午,他很享受與病人相處的時光。

遇到危重搶救的病人,陳湛會留在醫院一直守着,直到病情平穩。學生劉小慧至今記得,一位擴張性心肌病的病人在用藥後,出現血壓升高並昏迷的情況,當時陳湛徹夜守在這位病人身旁,整整守了24小時。

“沒想到,一個大主任,還能夠這麼用心地守護在患者身旁。”當時剛工作的劉小慧很佩服陳湛的敬業。如今,劉小慧早已成爲知名專家。受陳湛的影響,有了危重病人,她也會守在病人身邊,待其病情平穩才離開。

陳湛常對學生說:“一個醫生的成長離不開病人,是病人教會了我們,成就了我們。”他十分尊敬病人,把病人稱爲“老師”,這一傳統在安貞醫院心臟內科延續至今。

陳湛的證書與聘書。張叢婧 攝

嚴師:傾囊相授,“嚴師出高徒”

嚴厲,是陳湛留給學生們的普遍印象。

如果第二天輪到陳湛查房,科室的醫生們前一天晚上必定會將所有病人的情況瞭解得清清楚楚,包括病史、體徵、診斷思路和治療方案等,但還是有醫生被陳湛問到啞口無言。

“陳老師會刨根問底,問得非常細。如果答不對,你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在劉小慧記憶中,陳湛查房時批評醫生,一點不留情面,如果發現病歷寫的不符合要求甚至當面撕掉。學生們對陳湛老師的查房是又愛又怕,有時被訓哭了,跑出病房擦完眼淚又回來繼續聽,不捨得錯過。

在陳湛的嚴格要求下,醫生們的壓力都很大,平時看完病人就抓緊時間在醫院裏看書學習。“不到一年,我從120斤瘦到了100斤。”劉小慧坦言,雖然當時醫院剛建院,病人不多,但來自專業學習的壓力很大。

▲陳湛與科室同事合照。受訪者供圖

陳湛把自己所學傾囊相授,對學生總是知無不言。崔京在跟着他出門診時,有時候聽不清病人的心臟雜音,陳湛會用畫圖的方式告訴她該聽哪裏、重點在哪兒,然後讓她再聽一次。如此一來,學生的進步很大。

“陳老師是希望我們能打好基本功”,劉小慧理解陳湛的嚴格,他希望醫生們能養成良好的習慣,認真嚴謹地對待每一位病人。一開始,劉小慧還會有點害怕嚴厲的陳湛,但如今更多的是感激:“在三十年的臨牀生涯中,如果我有一點好的臨牀思路,都是得益於陳老師的教導。”

“學了三年,用了三十年。”馬長生畢業後在陳湛手下工作了三年,如今他已經是安貞醫院心內科主任,是全國最著名的心血管專家之一。當年陳湛要求他們閱讀最新的醫學雜誌,馬長生一有空就往醫院圖書館跑,打下了紮實的理論基礎。而學習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的習慣,馬長生保持至今。

今年國慶,馬長生去看望陳湛,病重的陳湛一直叮囑着:“要好好培養年輕人,新來的醫生,一定要帶好。”

生活家:細緻直率,“一個很會生活的人”

工作上,陳湛嚴謹認真;生活裏,他細緻直率,也是一個很有生活情趣的人。

下班後,陳湛步行10分鐘就能回到家中。他的家,三居室,簡樸整潔,正如陳湛留給衆人的印象,永遠穿戴整齊,神采奕奕。

在陳湛的書房裏,有一個木製書櫃,上面幾層擺滿了與心血管相關的書籍。底層的櫃子裝着古典音樂CD,有貝多芬、理查德·克萊德曼、柴可夫斯基……“他最喜歡聽貝多芬,有些還是從美國帶回來的。”妻子齊卿邊整理邊介紹,在CD出來前,陳湛還聽唱片和磁帶。

陳湛的書櫃。張叢婧 攝

櫃子的另一側放着咖啡豆、咖啡粉和磨豆機,陳湛平時喜歡喝手磨咖啡。逢年過節,他總是邀請同事和學生到家裏做客,一邊放着交響樂,一邊磨咖啡,動手做西餐、烤麪包,還將這些“獨家配方”教給客人們。

“在90年代有這樣的體驗很難得,陳老師是個很會生活的人。”劉小慧記得,有一次科室聚餐,陳湛讓護士長去買某家莫斯科餐廳的樹根蛋糕,他說比較好喫。王府井哪家音樂店上了新的磁帶,他也會推薦給大家。

陳湛也有直率可愛的一面。一次,朋友得知陳湛在上海生活過便請他喫上海菜,他直接說“上海菜是上不了檯面的”,在一旁的齊卿急忙提醒他給人留點面子。“家裏哪些東西掉了,他會認真地撿起來,又整整齊齊地放好。”齊卿覺得一本正經的陳湛很可愛。

1996年,陳湛從安貞醫院退休後,又被返聘回醫院繼續出診。直到2017年,他因身體原因纔沒有繼續出診。

退休後的陳湛有了更多時間玩攝影,還參加了醫院組織的攝影協會。在他的鏡頭下,有異國風光、有綠樹紅花、有美味珍饈,但更多的是家人和寵物狗“寶寶”。

寶寶渾身雪白,毛茸茸的腦袋,大大的眼睛,憨態可掬。陳湛平時很喜歡抱着“寶寶”,有好喫的都想着它。後來女兒定居加拿大,陳湛帶着“寶寶”過去,把它留在了那裏。

數年後,得知“寶寶”去世,陳湛一個人難過站在書房裏。“他哭着說,寶寶沒了。”齊卿回憶起當時的情景。

“他特喜歡孩子”,齊卿抱出幾本厚厚的相冊,裏面有很多陳湛外孫和外孫女的身影。女兒定居加拿大後,陳湛每次去探訪都會給外孫和外孫女拍很多照片,他的鏡頭記錄了兩個孩子的成長。

陳湛與外孫、外孫女的合照。受訪者供圖

翻開相冊,一張卡片掉出,那是孩子們2003年寄給陳湛的賀卡。他們用鉛筆歪歪扭扭地寫着:Gong Gong Merry Christmas。

齊卿突然想起了往年過聖誕節的場景,陳湛會放聖誕歌、做羅宋湯、烤有嚼勁的麪包,“現在再也喫不上了”。

客廳裏掛着陳湛拍攝的紅葉。吳採倩 攝

客廳裏掛着一幅楓葉圖,那是陳湛在家樓下拍的。他沒有等到今年的楓葉變紅。

“低調、有尊嚴、很幸福”,回顧陳湛的一生,馬長生覺得他一直在做自己喜歡的事,也贏得了學生和病人的尊重,很幸福。在馬長生心中,陳湛永遠是那個穿着白大褂、高大而又神采奕奕的好醫生、好老師。

新京報記者 吳採倩 實習生 張叢婧

編輯 劉倩

校對 李項玲

新京報電商平臺“小鯨鋪子”正式上線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