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熬夜搶購了嗎?你今年買了啥?你省了多少錢?從2009年第一次雙十一購物節至今,十餘年時間,這一購物狂歡節也從光棍節變成“雙節棍”。“血拼”、“剁手”的買家作爲其中重要的一環,網購工具、網購清單和網購心理都在發生着變化。

購物工具

從使用電腦購物到使用智能手機購物

說起雙十一購物節,有8年網購經驗的90後市民郭哲林打開了話匣子。

“2012年,我當時讀大學二年級,第一次在雙十一當天購買東西。”郭哲林說,當時,從同學們的認知中看來,雙十一所反映的光棍節的概念要遠遠大於購物節這一概念。

郭哲林回憶道,雙十一購物優惠力度大這個消息已經忘了從哪裏得知,她記得很清楚的是,2012年11月10日晚,整個宿舍的同學一邊聊天一邊守在筆記本電腦前蹲守零點的搶購。

“當時大家使用的手機還不是智能手機,網購都是通過筆記本電腦下單,支付使用的是網銀。”郭哲林說,2013年開始,使用智能手機的人逐漸增多,下載淘寶APP、支付寶APP,慢慢開始使用手機購物。

2014年,郭哲林大學畢業後,有了工作有了收入。雙十一購物的工具也從筆記本電腦換成了智能手機。

“前段時間翻看淘寶訂單記錄發現,我是從2016年纔開始在雙十一購買東西,當時是用智能手機下單,購買了鞋、衣服、揹包之類的東西。”在蘭山區一家公司上班的李梅說,最早知道網絡購物,是通過筆記本電腦搜索登錄淘寶主頁面瞭解商品,一開始對這種新的購物方式好奇,但是網購看不到實物,只能通過賣家的產品介紹和買家的評論來判斷,自己內心總感覺網購很虛擬,一直處於觀望狀態。

李梅告訴記者,後來,身邊網購的人越來越多,網購也從使用筆記本電腦到使用智能手機,自己也加入了網購大軍。現在購物幾乎全部通過手機上的購物APP完成,已經很少再通過筆記本電腦搜索商品下單了。

購物清單

從買非必需折扣商品到買必需品

說起這些年雙十一網購的東西,郭哲林坦言,除了必需品外,爲了湊單滿減,也花了很多冤枉錢買了很多不需要的東西。

“第一次在雙十一當天網購,我只買了一件衣服。”郭哲林說,當時在校讀書,生活費固定,不可能拿出很多的錢“血拼”雙十一。那件衣服半個月才收到,她記得當時快遞很慢,同班的一位同學雙十一購買了一件羽絨服,到了12月份纔到貨。

工作後,雙十一成了郭哲林一年一度的購物狂歡。“工作後的前幾年,每年的雙十一除了生活必需品外,會爲了湊滿減優惠多買一些其他商品,而看到價格非常便宜的商品,不管能不能用到,還是會忍不住‘薅羊毛’。”郭哲林說,幾年下來,用不着的東西囤了一大堆,特別浪費。

今年雙十一,郭哲林的購物車裏都是提前選好的生活必需品。“不會因爲湊滿減優惠或者價格便宜入手不必需的商品。”郭哲林說,需要的纔是最好的。

10月份開始,李梅陸續將需要購買的書籍、手機、日常用品等加入購物車。“加入購物車的商品,有些是確定要買的,有些還需要觀望一下。”李梅說,從2016年加入雙十一購物狂歡中,幾年時間,因爲每個階段的商品需求不一樣,雙十一購買的商品類別一直在變化,但是非必需品的購買量越來越少了。

“今年我的購物車裏主要是必需的護膚品和衣服。”00後的阿文說,對於今年雙11購物規則的變動,她感覺如今商家的操作越來越多,在一定程度上會降低自己的購買慾。除了必需品,基本不會再購買其他商品,她希望能把錢花在刀刃上。

購物心理

從跟風熬夜搶購到理性消費

“2016年開始網購,一直熬夜蹲點雙十一,今年這個習慣依舊。”正在讀大一的00後小王說,現在雙十一的購物流程越來越繁複了,下定金湊滿減,還要想辦法完成任務領紅包,不如以前的雙十一簡單。

曾經郭哲林也跟小王一樣,把熬夜蹲點雙十一當成了一種習慣。2012年開始,郭哲林開啓了雙十一熬夜蹲守模式,這個習慣一直持續了6年。“一開始熬夜等零點的到來是爲了能買到優惠的商品,後來就成了迎接雙十一的儀式感。有時候定好鬧鐘,在零點到來前10分鐘起來等着;有時候乾脆直接刷劇等着。到了這個節點不熬夜蹲守,不買點啥,總感覺跟別人少了聊天的話題,成了朋友圈中的另類。”郭哲林說,從2018年開始,熬夜等零點的熱情逐漸降了下來,她不再熬夜等零點了。

今年11月1日,郭哲林沒有熬夜蹲點雙十一,也沒有下單商品。“除了購物,工作生活的瑣事,不可能再像之前那樣有足夠的時間去做雙十一的功課。根本原因是對於雙十一的購物消費,更加理性了。”郭哲林說,現在不會爲了買東西熬夜蹲點雙十一,也不會跟風買東西,平時有需要的東西就會網購,不用非得等到雙十一當天。有些時候雙十一當天的商品,不一定真的優惠,搶到不一定賺到。

“印象中,雙十一熬夜搶購的次數不超過三次。除非是有非常想買的東西,確實在前幾十分鐘或者前一個小時折扣力度大的時候,纔會考慮熬夜搶購。”李梅說,對於雙十一當天價格比較穩定的商品,她一般會在11月11日的上午或者下午購買。

一年又一年,對很多消費者來說,雙十一也從新事物變成了“老朋友”。“最開始網購的時候可能會專門囤貨等着雙十一下單,現在的話,平時有需要就會直接購買。而雙十一當天,有需要就買,沒有需要就不買。”李梅說,對於雙十一這個全民購物狂歡節,消費者還需要理性看待,量力而行。雙十一是商家一種營銷手段,也會給消費者帶來一定的實惠。如果剛好有需要,這個時候買比較划算,屬於互惠互利;如果沒有需要,也不要爲了買而買,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與李梅的想法一致,00後的小范在連續三年熬夜蹲點雙十一後,現在也不會爲了買買買熬夜了。“如今的購物平臺非常多,同樣一件商品,在別的平臺打折特價,加起來和雙11差距也不大。”小范說,根據自己的購買能力進行選擇纔是最適合自己的消費方式。

專家建議

理性消費,按需購買

從2009年第一個雙十一開始,到今年已經是第12個雙十一。“最初的雙十一購物節,買家在購物方面存在盲目從衆、不理性的消費心理現象。”臨沂大學商學院教授朱建成說,雙十一走到第12個年頭,大部分的買家對待雙十一都趨於理性。

一買家用智能手機線上瀏覽需要購買的商品。

朱建成分析,除了理性消費外,對於每年進入網購平臺的年輕消費者,受消費理念、缺乏規劃等因素影響,面對雙十一購物狂歡節中的優惠商品,不排除衝動消費的現象。

“在雙十一購物過程中,買家應保持理性,根據自己的需求和收入制定消費計劃。在看到優惠價格的同時,不要忽略了商品的質量。”朱建成建議,買家不要因爲盲目跟風和過度消費給接下來的生活帶來不必要的壓力和負面作用。

文/圖 臨報融媒記者 郇恆雪 實習生 吳雅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