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幾十年前的“抗美援朝”戰役,打出了中國人的硬氣,爲我們贏得了和平建設祖國的局面。

那場戰爭,中國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犧牲,黃繼光、邱少雲、羅盛教等一連串烈士的名字,一直被我們反覆提起!

因爲,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時刻銘記歷史的民族。

所以以這場戰役爲背景的《金剛川》剛上映便引起世人的關注,不僅票房成績喜人,而且迅速登上熱搜排行榜,成爲軍事愛好者們爭論的話題。

《金剛川》之所以能夠獲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爲所截取的金城戰役,意義重大且慘烈非常。

01

金城戰役與金剛川

金城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的第三階段所爆發的一場戰役,也是抗美援朝戰爭中的最後一次戰役

本來當時朝鮮停戰談判各項議程已全部達成協議,雙方於6月中旬重新校訂軍事分界線的工作基本完成,談判雙方即將簽訂停戰協定。

但韓國的李承晚不甘心失敗,竟然強行扣留朝鮮人民軍被俘人員2.7萬餘名(含志願軍被俘人員50名),並且宣稱韓國準備單方面繼續打下去,企圖破壞停戰的實現。

爲了阻止韓國方面對停戰協定的破壞,我志願軍在請示過黨中央之後,果斷決定對韓國發動一次懲罰戰鬥,以確保停戰協定的順利執行。

由於當時中韓兩軍沿金剛川兩岸相互對峙,故而這場戰役成功的關鍵,便在於能否確保金剛川上的橋樑暢通無阻。

因爲當時的金剛川上僅有有一座大橋和一座人行橋,部隊後勤物資必須經過這裏運抵前線。

反之,如果沒有了橋,就等於切斷了前線部隊的生命線,可以說兩座橋樑的得失是整場戰役的焦點所在。

於是兩軍之間,便有了圍繞橋樑的拉鋸戰。

一方不惜餘力地調集一切空中力量試圖破壞橋樑,而另一方則不甘示弱地調動高炮部隊與工程兵來確保橋樑的暢通無阻。

自戰鬥打響以來,聯軍飛機不僅晝夜不停地轟炸金剛川上建設好和建設中的橋樑,甚至爲了增加志願軍獲得建設材料的難度,連金剛川沿岸的樹林都遭到了大規模轟炸。

而我志願軍戰士面對敵人日夜不停的炮火打擊,將木排披上僞裝,通過水路運到橋點。

經過7天7夜的奮戰,提前一天架起了一座中水位重橋。

然而次日下午4時左右,四架"黑寡婦"呼嘯而來,火力直指這座“生命之橋”。

“黑寡婦”離去後,七孔橋被炸掉了五孔,同時敵人開始正向我軍前沿883.7高地反撲。

但聯軍飛機剛一離開,我志願軍戰士立即開始了第二次架橋。

儘管周圍爆炸不斷,全連官兵們不計生死,拼命架橋,最終按時完成了任務。

敵人當然不會放任我軍架橋,就這樣,修了炸、炸了修,我志願軍戰士們先後7次在金剛川上修復這座長37米長的橋。

據統計,爲了炸燬這橋,敵軍總共投放炸彈1000枚左右,炮彈超過2500枚,投入的火力不可謂不猛,但最終勝利是屬於志願軍的。

在聯軍放棄對金剛川橋樑的襲擊之後不久,金城戰役便宣告結束,此役歷時15天。

志願軍第20兵團及第9兵團第24軍突破南朝鮮軍4個師防守的正面寬達25千米的堅固陣地,向南擴展陣地160多平方千米,拉直了金城以南地區戰線。

重創南朝鮮軍4個師,斃傷俘敵5.3萬餘人,有力地促進了朝鮮停戰的實現。

可以說,沒有志願軍戰士們爲守衛金剛川橋樑的奮戰,金城戰役的勝利便是不可想象的。

而本片的導演選擇這樣一個歷史背景作爲電影的題材,其眼光不可謂不獨到,然而,其亮點也僅限於此。

儘管其初衷是要彰顯我志願軍將士的愛國熱情與大無畏精神,但是其所拍出的這部電影卻有着太多不盡人意之處。

02

歷史與現實的差距

在歷史中志願軍修建金剛川大橋的目的,主要是爲了便於汽車和炮車通行,是爲了快速運送彈藥物資支援前線,所以這座橋樑必須堅固、平整,自然這座大橋就不可能是一羣人泡在水裏搭出來的。

雖然美軍確實反覆轟炸,志願軍反覆搶修,橋樑也的確一度被炸斷,但絕對不是如影片中所描繪的那樣,完全靠人肉去填,

真實的情況是我志願軍戰爭因地制宜,發揮了驚人的技術水平,才能在聯軍轟炸的短暫間隙迅速地修好橋樑。

電影裏那座歪歪扭扭、脆弱得不堪一擊的人梯浮橋,以及完全靠填人頭來修建橋樑的刻畫,不能不說是對志願軍工程技術、聰明才智的侮辱。

要知道,金城戰役已經是朝鮮戰爭中最後一場戰役。

如果說入朝初期的志願軍還有若干不成熟之處的話,經過與強大的聯合國軍血戰三年,並且接受了來自蘇聯的大量技術與裝備援助,志願軍可是裝備精良、素質過硬的百戰勁旅。

基層指戰員與士兵各個都是智勇雙全。

比如過河,他們根本不會造一座橋擺在那裏給美軍炸,而是造好橋基礎,白天撤掉橋板,晚上鋪上去再渡河;

甚至另外造一條“水下橋”,在水面下幾十公分的地方,用青石條鋪一座橋,連汽車都能開過去;

還能用美軍飛機丟下的副油箱,做成快速滑行索道吊斗,時時刻刻都能讓單兵渡河。

哪裏會像電影裏拍的那樣,一個師上萬人擠在岸邊,就靠一條隨時被炸斷的小木橋過河?

志願軍戰爭絕不是他們想象中那樣只會逞匹夫之勇,那座橋也不是他們想象中那樣弱不禁風。

我們的志願軍戰士,絕不是無知無識的戰爭機器,不是不動腦子的莽夫,某些人對他們一無所知,太小看了“世界第一輕步兵”的組織度、戰術水平和主觀能動性。

某些人由於對戰爭極其無知,不僅在不經意間貶低了我們可愛的志願軍戰士,而且也嚴重低估了志願軍所面臨的敵人的冷酷無情。

在影片中,由於被志願軍不畏犧牲的精神所震撼,美軍飛行員放棄了對橋樑的轟炸。

先不談這裏美軍飛行員會不會因爲個人的感動而拿關係整場戰役的戰鬥當兒戲,即便是在美軍的回憶中,也絕找不到類似的記載。

在美軍的回憶中,,他並不害怕志願軍的犧牲和悲壯,他們並不會因爲志願軍奮不顧身而手軟。

他們害怕的是志願軍的強大,他們害怕在黑夜裏,志願軍悄無聲息地潛伏前進到他們陣地附近,所發起的一次又一次夜襲;

他們所害怕的是,在夜色的掩護之下,志願軍悄無聲息的迂迴到他們的必經之路上,爲其設下天羅地網;

他們害怕志願軍膽大心細,強行軍迂迴穿插,忽然出現在他們身後,斷掉他們後路。

換句話說,志願軍靠堆人頭絕不會讓美軍感動,美軍殺到手軟也不會主動放下屠刀。

一句話,美軍知道疼了,志願軍優秀的軍事智慧和過硬的軍事素養,打疼了他們!

03

正視《金剛川》的差距

當然,導演和編劇的想法其實並非難以理解。

他們也許試圖以自己的方式在刻畫戰爭的殘酷,同時來刻畫志願軍戰士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和奉獻精神。

但是,或許是受到好萊塢大片個人英雄主義的影響,加上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他們對於戰爭的認知極其匱乏,結果是弄出了這麼一部畫虎不成反類貓的戰爭大片,或者說好萊塢爆米花式的戰爭大片。

這些新生代的電影人或許並不懂得一個道理,歷史無需僞裝,只需要真實的呈現即可。

老一輩的電影人真實本着這樣的認識才拍出了一部又一部的《大決戰》、《高山下的花環》等經典戰爭影片。

顯而易見的是,現在的電影人,雖然在拍攝技術上要比過去進步不少,但是在對藝術的認知上,和過去的老一輩電影人相比,依舊有着不少的距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