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左宗棠,许多人都想到了收复新疆,反击外来侵略,是中华民族英雄。左宗棠之丰功伟绩不必多说,比曾国藩、李鸿章高出一筹,名垂青史。其实,左宗棠仕途并不顺利,长期的幕僚(秘书)生涯,得罪了不少地方官员。1859年,左宗棠卷入“樊燮案”漩涡,轰动一时,命悬一线。

咸丰皇帝看到樊燮“控告”奏折后,勃然大怒,下令湖广总督官文展开调查,“若情况属实,就地正法”。咸丰皇帝举起“屠刀”,左宗棠成为砧板“鱼肉”,处境十分危险。结果大伙都知道,咸丰并没杀左宗棠,还给他四品京堂候补,襄办江南军务。不久,左宗棠担任浙江巡抚、闽浙总督。那么,为何咸丰皇帝不杀了左宗棠,还给他高官呢?

“樊燮案”,可轻可重

咸丰要杀左宗棠,是因为樊燮控告,说左宗棠是“劣质幕僚”,蓄意挑起地方官员冲突,罪不容诛。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左宗棠,湖南巡抚骆秉章幕僚,职责是给领导出谋划策,而不是拍板。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能够与太平军一较高下的只有湘军。要办好湘军,就必须要确保湖南后方稳定。如此,骆秉章担任巡抚期间,对湖南进行大刀阔斧改革,触犯了许多旧官僚的利益。骆秉章清正廉洁,旧官僚抓不到把柄,只能对左宗棠下手。

樊燮,湖北恩施人,担任永州镇总兵,并署理湖南提督,是一省最高军事长官。但是,樊燮腐朽无能,体重250余斤,打仗还要坐在轿子里指挥。如此,骆秉章自然要弹劾他,左宗棠写奏折,建议皇帝废除樊燮。换句话说,樊燮控告左宗棠是劣质幕僚,是官场斗争表现,可轻可重。作为帝国皇帝,咸丰自然了解“内幕”,若不是为了打击湘军集团,他大可置之不理。

胡林翼、潘祖荫、肃顺活动

咸丰下令湖广总督官文调查左宗棠,“情况属实,就地正法”,汉族官僚集团顿时炸开了锅。调查左宗棠是借口,咸丰目的是打击湘军集团,震慑汉族官僚,确保满蒙贵族之政治特权。如此,汉族官僚势必要联合起来,营救左宗棠,确保集团利益不受损。否则,咸丰步步紧逼,汉族势力将难有出头之日。

营救左宗棠,三位人物非常关键。其一、湖北巡抚胡林翼,他直接把左宗棠“接到”军营,武装保护起来。官文虽说是湖广总督,但打仗还得仰仗胡林翼,暂时不敢“活捉”左宗棠。其二、大才子,皇帝“知己”潘祖荫,一句“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而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让咸丰产生惜才之念。

肃顺,满洲镶蓝旗人,却非常鄙视满人,认为汉人才是拯救清朝。此时,肃顺是咸丰最信任的“红人”,皇帝对他言听计从。肃顺一句:“骆秉章之功劳,皆左宗棠也”。如此,咸丰犹豫了。

“江南大营”被攻破,咸丰需要湘军

群臣求情,自然会对皇帝决策产生影响,但并不是决定性。若是咸丰铁了心要杀左宗棠,估计没人能救得了。例如,李绩是李世民“大红人”,但李世民要处死单雄信(李绩铁哥们),李绩苦苦求情,也是无可奈何。为震慑湘军集团,咸丰拿左宗棠开刀,也在常理之中。那么,为何咸丰最终不敢动手呢?

1860年初,“樊燮案”闹得沸沸扬扬,官文、樊燮一伙执意要杀左宗棠;胡林翼等湘军要员则纷纷出面求情,清朝官场分成两派,咸丰不知如何是好。此时,李秀成帮了“大忙”。1860年5月,李秀成第二次摧毁“江南大营”,八旗、绿营正规军彻底溃败,无力再战。

八旗、绿营不行,太平军又乘势东征苏常,攻占江浙广大地区,夺取清朝财税重地。此时,除了湘军,已经没人可以对付太平军了。左宗棠,与曾国藩、胡林翼等,并称湘军“三驾马车”,在湘军集团中地位显赫,咸丰不敢轻举妄动。

抗衡曾国藩,左宗棠是理想人选

“江南大营”第二次被摧毁后,咸丰无奈之下,只好授予曾国藩实权,让他担任两江总督,并节制苏、浙、皖、赣等四省军政事务。那么,曾国藩是信得过的人吗?咸丰皇帝眼里,曾国藩从来就不是“听话”的人。英法联军侵犯京师,咸丰皇帝下令“勤王”,曾国藩没有奉召北上。李秀成东征苏常,曾国藩又拒绝带兵前往剿灭,有种抗衡中枢之势头。

考虑到湘军已经兴办8年,咸丰都没有给予曾国藩实权(担任督抚),而是让他充当“炮灰”。咸丰被逼无奈,才授予曾国藩两江总督职务。所以,咸丰不认为曾国藩会“感恩”。此时,曾国藩权势显赫,兵马众多,对清朝是个巨大威胁。

左宗棠,自诩为当代诸葛孔明,看不起反应迟钝的曾国藩,彼此关系不好。要知道,近代“曾左矛盾”人尽皆知,两人日后相互攻击,互不往来。如此,咸丰便有意识地培养左宗棠,让其与曾国藩抗衡,分化湘军势力,维护大清江山。

综上所述,咸丰皇帝扬言杀左宗棠,只是为震慑湘军集团,而并非本意。八旗、绿营正规军腐朽无能,战斗力低下,剿灭太平军之重任只能靠湘军。左宗棠,湘军“三驾马车”之一,影响力巨大,岂能轻易对其动手呢?此外,左宗棠与曾国藩关系不好,咸丰可借助其力量抗衡曾国藩,分化瓦解湘军阵营。

“樊燮案”过后,左宗棠授予四品京堂候补,襄办军务,不久就直接升任浙江巡抚,旋即升闽浙总督,与曾国藩相抗衡。后来,左宗棠收复新疆,捍卫国土,立下不世之功。

参考书目:《清史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