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打工人!”

每天早上我醒來點開朋友圈,總能看到清一色自稱“打工人”的朋友,用互道早安的方式開啓新的一天搬磚生活。那感覺,簡直讓人如沐春風。

“打工人”這個梗火了之後,我看到很多人吐槽說這是什麼升級的社畜精神,什麼喪文化之類的負能量。恰恰相反,我覺得“打工人精神”是一個充滿了樂觀主義的文化現象。

道理也很簡單,說明現在的年輕人已經深刻意識到了自己工作的意義所在。

不論我從事什麼工作,只要我沒有掌握生產資料,沒有拿到公司一毛錢的股份,那我就只個出賣時間換取報酬的勞動者,僅此而已。

以前我看各種勵志的職場雞湯文,看的那叫一個熱血沸騰,巴不得放下手機就衝到公司幹他個三天三夜。彷彿只要我足夠努力,“升職加薪迎娶白富美”就是隻是時間問題。

可後來我逐漸清醒過來,我越努力,收益更大的可能是我的老闆。

而三年後迎娶白富美的,恐怕也不是我,更可能是他。

很多朋友初入職場時,對於工作的認知還停留在奉獻,熱忱,夢想等等的層面,直到被被社會一頓毒打才明白,自己太天真了。

我從來不是什麼“奮鬥逼”,我就是個打工人,我只做打工人應該做的事情。不好意思,您要畫餅?麻煩左轉去樓下的早餐鋪,謝謝。

所有人都告訴我不要當廢物,但是你走上社會以後才發現,當不當廢物這件事,不是個人能左右的。

打工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但你又不可能不打工,最終只能在被剝削的道路上一路走下去。

“他們說風雨中,這點痛算什麼。擦乾淚,不要問爲什麼。”我的一個打工人朋友,在KTV最喜歡邊唱這首歌邊哭。

這種自嘲,揭露了當代職場人無奈的生活現狀:

想要過上舒服的生活,要麼你搖身一變成爲資本家,要麼你卷贏其他打工人。

不過,就像羅曼羅蘭說的那樣,“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在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打工人精神和喪文化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喪是被動的,是認命的。但人們玩打工人的梗,這個行爲本身是主動和積極的。

它更像是一種心理學上的“自我保護”機制。通俗解釋就是說,當一個人放棄對自己的期待值,甚至勸說他人一併放棄的時候,你會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輕鬆。

只要我不努力,那麼難受的不是我,而是我的老闆。

晚安,打工人。

作者簡介:西門君,前《跑男》一二季現場導演,《我的才華不是拿來取悅你》作者。關注我,毒雞湯管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