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和美國宇航局(NASA)近日公佈的科學報告,2020年下半年,南極上空形成了一個大而深的臭氧層空洞,而且很可能要持續到11月。

2020年9月20日,今年的南極臭氧空洞面積達到了2480萬平方公里,大約是我國陸地面積的2.5倍,科學家們還發現,在南極附近的一個6公里高的平流層中,臭氧幾近完全消失。

今年是衛星40年來記錄中的第12大臭氧空洞(按面積計),是33年氣球載儀器測量中臭氧讀數最低的第14個。然而,科學家們也注意到的是,大氣中消耗臭氧層的化學物質(在《蒙特利爾議定書》被禁用的物質)濃度的持續下降,這種情況使得今年的空洞雖然很大,但不會重演20年前那樣大。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爲2020年的臭氧空洞異常巨大和南極平流層持續的異常低溫和強勁的繞極風有關,從南極平流層中低層溫度監測上,甚至接近了觀測記錄以來最低值。此外,今年南極平流層與極地外區域的熱量交換顯著偏弱,進一步促進了南極平流層的偏冷。

在此作用下,能形成極地平流層雲的區域面積明顯偏大,這種雲層的存在使得氯自由基光化學反應較強,並造成了臭氧過度消耗,從而形成了大而深的臭氧空洞。今年和2019年相比有一個怪異的轉變——2019年,南極平流層異常溫暖的溫度和微弱的繞極風阻礙了極地平流層雲的形成,使得去年的臭氧空洞是自上世紀80年代初以來最小的,但今年因爲天氣條件的不同,臭氧空洞又明顯的增大了。

臭氧層專家、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首席地球科學家保羅·紐曼指出,從2000年的峯值開始,南極平流層氯和溴的含量已經向自然水平下降了16%。雖然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這一改善在今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果平流層中仍有2000年那樣多的氯,這個洞就會比現在大250萬平方公里。同樣來自NASA科學家蘇珊·斯特拉漢也表示,去年和今年的明顯對比顯示了氣象條件如何影響臭氧空洞的大小,這也使長期趨勢的檢測變得複雜。從目前的觀測來看,在最近幾年的正常天氣條件下,臭氧空洞的最大面積通常達到2000萬平方公里。

除了臭氧洞的面積之外,科學家們還追蹤臭氧層的平均消耗量,即臭氧空洞內所剩的臭氧量。2020年10月1日,從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南極大氣觀測站發射的氣象氣球記錄了104個多布森單位的低值大氣臭氧。美國航天局的臭氧觀察報告說,10月6日的臭氧值最低,爲94個多布森單位。在20世紀70年代南極臭氧洞出現之前,9月和10月南極上空的臭氧平均量在250至350個多布森單位之間。據南極上空測量,海拔13至21公里之間的臭氧含量在今年一度接近歷史最低水平。NOAA全球監測實驗室的科學家布賴恩·約翰遜指出,我們所能測量到臭氧量幾乎爲零,儘管如此,與20年前相比,9月份臭氧下降的速度還是顯著變慢了,這與大氣中氯的減少是一致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