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絕句

——鐫璞齋詞話之十二

文/孫葆元

在五言絕句前面加兩個字就是七言絕句。如果首句是仄仄起頭的句子,加平平即可。反之,如果是平平起頭的句式加仄仄即可。

近體詩詩句用聲是相對的,如果第一句起頭是仄仄,那麼第二句起句肯定是平平。首句第一、第三、第五位置上的字可以換聲,但是第二、第四位置上的聲調萬萬換不得,這就叫一、三、五不論,二、四必糾。

七言絕句絕不是加兩個字那麼簡單,七言句首先是詩發音的節奏,雙音調的起伏是漢語發聲的魅力所在,在我們的吟唱中最廣泛的句式首選七言。七言句式的使用在先秦的《楚辭》中就出現了,“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離騷》)。“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九歌》)。這裏的“以”、“兮”都是虛詞,虛詞在這裏使用是增加吟誦的節奏,這是七言句式的肇始。到了漢代,七言句去掉了句子中的虛詞,“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從之梁父艱;側身東望涕霑翰,美人贈我金錯刀。”(張衡《四愁詩》)。可以看出來,七言句正往擺脫虛詞的方向發展。到了唐代,格律詩的出現把五言七言詩句整合成格律,這就是格律詩的由來。詩句的進化和發展歷經了幾百年,說明一個詩體的出現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歲月中磨礪,在無數詩人的創作實踐中完成的。

七言律絕的形式——

第一種: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第二種: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把第一種前半首與後半首對調,並且使首句仍然收平腳。第三句仍然收仄腳。

第三種: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這是平起平韻偏格。它把第一種形式的第一句改爲仄聲腳且不押韻。

第四種: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這是仄起平韻正格。它是第二種形式的變式,把首句改爲仄聲腳且不押韻。

七言絕句第一句第二字仄起押平聲韻爲“正格”,第二字平起爲“偏格”。押仄聲韻的很少。

現在讓我們看唐人例證:

杜甫 江南逢李龜年

岐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春。

李龜年是唐朝著名的樂師,曾爲玄宗作曲。這首詩描寫了杜甫在江南遇到落魄的李龜年時複雜的心情。前一二句是對句:“岐王宅裏”對“崔九堂前”;“尋常見”對“幾度聞”。這首絕句可以理解爲一首七律的頸聯與尾聯。

平起平韻偏格。

劉禹錫 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這首詩前兩句對仗:“朱雀橋邊”對“烏衣巷口”;“野草花”對“夕陽斜”。與上一首相同,都是截取了七律詩的頸聯和尾聯。

仄起平韻正格。

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和劉禹錫的《烏衣巷》雖然都是前兩句對仗,但是也有不同,杜詩第一句是不押韻的,而劉詩押韻。通常情況下,凡前兩句對仗的詩,第一句都不押韻。道理很簡單,想一想七律的頷聯和頸聯的前一句就明白了,即第三、五句都押仄聲韻。

杜甫 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這首題爲“絕句”的詩句句對仗:“兩個”對“一行”;“黃鸝”對“白鷺”;“鳴翠柳”對“上青天”;“窗”對“門”;“含”對“泊”;“千秋雪”對“萬里船”。在視覺上,第一句寫眼前,柳樹上啼叫的黃鸝;第二句寫遠望,飛向青天的白鷺。第三句跟着又寫遠矚,西嶺的雪山;第四句再寫眼下,門前泊着的航船。航船畢竟要駛向遠方,詩人就這麼由近及遠,又由遠及近地寫,詩情就在思緒之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