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同學老羅帶了一個朋友過來找我,打算向我請教一些業務上的問題,順便帶他入行。雖然我的業務做得不算好,但好歹也在一個行業裏浸泡多年,沒有成功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帶一個人入行問題不大。

可是第二天老羅卻給我發信息,說他朋友認爲我教的東西有所保留,不想告訴他太多。我說肯定有一定保留的,不可能一兩個小時就把自己懂的全部說給他聽,再說進入一個新行業不是聽別人說幾句話就夠的,我故意有選擇地說一些簡單易懂的,若有必要以後再繼續交流。

實際上我想對老羅朋友說的是,不是我有所保留,而是說了你也不懂。因爲對於像你這樣還未入行的新手來說,聽再多大道理也沒有多大用處,反而增加了不必要的思想負擔,還不如挽起袖子從最簡單的事情做起,在做的過程中遇到了問題再慢慢去解決和完善,纔會越做越好。

在聊天過程中你除了經常打斷別人的話之外,還在一些簡單的問題上重複問了幾次,可見你並沒有用心聽或者沒有理解。尤其在我說到一些行內人相對熟悉的話題時,你卻一頭霧水,我就知道不能說太多,說了你也不懂,還不如點到爲止。

記得十年前我通過同事介紹認識一位銀行基金經理,我跟她請教了不少問題,她都耐心地一一回復了,還給我許多建議。可我當時聽不懂她的建議,也沒有耐心去學習,只想讓對方早點告訴買哪一隻基金才穩賺不賠。後來我還是問了跟之前類似的基礎問題,她的回覆越來越少了,漸漸地就不再回復我的信息。

五年前我又認識了一位基金經理,他知道我對基金的瞭解程度之後,給我提供了非常好的建議。有一次聊天時他說,客戶對一樣東西只瞭解到一二,我們便用一二的程度跟他交流,要是客戶瞭解到五六分,我們就會給他五六分的建議,並不是我們不想說太多,而是說了客戶也不懂

他這番話讓我獲益匪淺。從那天起,我在向別人請教問題時,不會漫無目的地提問,也不再迫不及待地想在對方身上找到問題的全部答案,而是先了解自己處在什麼樣的水平,在提問之前做了哪些準備,不浪費別人的時間,而是做一個聰明的提問者,讓雙方受益,至少不引起別人的反感。

比如我遇到一個束手無策的難題,先在網上搜索相關問題,看別人是如何解答的,如果對我的思考有幫助或者能夠解決我的問題,就不再去請教別人。倘若檢索了不少資料依然無解,我就把自己的解決思路寫下來,在請教別人時順便說一說自己的見解,並誠懇地求教。

如此一來,對方纔會重視你和你的問題。因爲他知道你在問他之前已經主動尋找解決之道,在不得已時纔出面請教,自然就不會敷衍你,甚至欣賞你是一個聰明的提問者,這時對方往往盡力幫你想辦法。

在問題得到解決之後,我還會寫一篇日記覆盤,把它從頭到尾詳細地複述一遍,併發給幫我解決問題的那個人纔算完成。只有這樣做,我才真正弄懂一個問題,而不是沒有經過思考就向別人問東問西,除了給對方留下偷懶的印象之外,也讓自己錯過了向厲害的人學習的機會。

再說回你,在一知半解時就不懂裝懂,甚至在我打算深入說下去時你就打斷我的話,我只能先聽你說完。可是你並沒有真懂,只是不斷地重複着自己並不正確的看法,並沒有把我說的話放在心上,只顧着表演自己的「口才」,我只能作罷而趕緊送客。

如果你表現得謙虛一點,耐心聽我把話說完,我就十分樂意幫助你。比如我知道你對一個行業的理解在一兩分的水平,除了教你二三分之外,我還告訴你如何達到四五分,到時候我再教你五六分,直至你無障礙地入行爲主。可惜你並不領情,即使我真對你有所保留,也不是我不想告訴你。

所以,不管你向誰請教,都先要了解自己對一樣東西瞭解到什麼程度,再誠懇地告訴對方自己的不足以及需要提升的地方,對方自然願意幫助你。假如你只想走捷徑,恨不得對方把一切都和盤托出,你也不一定接得住。就像你說我對你有保留一樣,其實不是我有所保留,而是說了你也不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