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義的第一槍打響了,起義軍迅速掌控了武漢三鎮。這之後,起義一發不可收拾,全國各省紛紛走向了獨立。爲了推翻清政府,獨立的各省聯合起來,建立了中華民國。隨後還在海外的孫中山回到了國內,成爲了臨時大總統。

然而,孫中山屁股還沒有坐熱,轉年就辭去了這個位置,袁世凱竊取了革命果實,就任了臨時大總統。

之所以孫中山要讓位袁世凱,這是南北議和的條款之一,他只不過是遵守了這個協議而已。那麼孫中山做大總統並不久,爲什麼要讓位於袁世凱呢?如果不讓會怎樣?

孫中山選擇讓位的原因,絕對不僅僅只是這一個因素推動的結果,其背後還隱藏着極其複雜的歷史背景。

首先我們還得說南方革命黨分裂,人心不齊。

南方革命黨成分複雜、派系林立。清末同盟會、光復會、地方實力派是當時三大派系,而同盟會內部又分爲興中會、華興會、文學社、共進會等派系。這些人的派系不同,政治主張也不同。

在革命尚未成功之際,北方還有北洋軍以及清廷沒有消滅的情況下,這些人卻在南方爭權奪利,其中立憲派反而開始支持袁世凱了。

其次,南方革命黨勢力弱小

別看南方革命黨發動了辛亥革命,但其實實力並不大,尤其是面對鐵板一塊的北洋軍,形勢越來越不容樂觀了。革命黨沒錢、沒軍隊、沒外援,打又打不過,別說北伐了,就連守住自己這點地盤,都已經是奢望了。

在這種情況下,南方開始寄希望於讓袁世凱反正,企圖把清廷最大的依仗袁世凱拉攏過來,所以開始和袁世凱議和了。

但就在雙方僵持不下的時候,孫中山回國就任了大總統之位。這讓袁世凱大爲惱火,開始頻繁向南方革命黨施壓,同時帝國主義也開始傾向於北方,幫助袁世凱,而南方的尤其是立憲派,也開始投靠袁世凱。

可以說南方革命黨面臨着巨大的壓力。本身在談判中籌碼就不多,這樣一來,南方非常被動。而孫中山在民國內部獲得的支持也越來越小,漸漸失去了話語權。

當然了,從孫中山的角度看,他也不願意讓的,否則他就不回來了。可是,他也深深體會到了這個位置的痛苦。

他能夠做總統,除了他是革命界中資歷最老、名氣最大、影響力頗深的革命者外,還有另外更實際的原因。孫中山常年在海外,與很多外國政府的關係頗深,很多人認爲他能夠得到外國的承認以及鉅額的援助,至少是借款,但結果都成爲了泡影。

因而很多人對孫先生失去了希望,轉而開始傾向於袁世凱。由於孫中山手上沒兵,做了大總統的他,更像是一個木偶,沒有人聽他的。

所以孫中山無法改變這一切的情況下,乾脆痛痛快快的讓位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