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鴉片戰爭戰敗後,大清開始了屈辱的半個多世紀。這期間是滿清政府最不想面對的階段了,清政府簽訂了無數個不平等條約,割讓了大片的土地,出賣了大量的權益,還有數不清的賠款。

而在一次次談判中,清政府也是受盡了屈辱,還兩次被洋人打進了北京,火燒了圓明園,攻進了紫禁城。

在這種情況下,民族危機加劇,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中,頻繁的爆發起義,企圖推翻滿清統治。

那麼,遭受如此屈辱的大清,爲什麼不徹底變革,維護滿清統治呢?

首先,清政府也沒有受過這個屈辱,自認爲自己是天朝上國,把周邊都看成了蠻夷,不屑一顧。不過鴉片戰爭後,清政府也是不認命的,也希望能夠扭轉這一切,所以開始了洋務運動。

辛辛苦苦三十年,一戰打回解放前。甲午戰爭竟然輸給了小日本,讓清政府那僅有的一點面子也沒有了,所以清政府再次開始改革,這就是戊戌變法。

但是這個變法由於統治層的矛盾,最終夭折了。

庚子國難後,清政府再次決定變革,不然統治將面臨危機。所以清末新政又開始了,這一次清政府咬了咬牙,從牌面上看涉及的方面很多,程度也很深,甚至廢除了科舉制度,也開始預備立憲。

然而這個新政還沒有怎麼開始,大清這艘破船就已經走到了終點。

所以,清政府並沒有破罐破摔,也在尋求自救。但我們從這三次改革,也可以看出,晚清時期的改革,非常不徹底。

洋務運動可以說完全是想從武器裝備上尋求突破,而戊戌變法看到了政治的重要性,可是急於求成了。至於第三次,看出涉及的內容很多,但統治層不願意放權,一拖再拖。

這就要說到下面兩個方面的原因了。

我們經常說,大清和西方的差距是全方位的。大清還處於封建制度,而且高度中央集權,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看天喫飯的年代。

清政府的問題積累的太多了,從思想、經濟、以及封建制度等等。這些東西並不是大清主動發展的結果,而是被動的一股腦的全來了。

那麼單純的採用一些新式武器,是不可能解決根本問題的,所以洋務運動的失敗是註定的。雖然通過洋務運動,近代化工業開始出現,但卻沒有形成體系,不足以催生近代工業體系。

而說到最關鍵的政治制度的改革,在思想還沒有開化的情況下,讓清廷自願放棄權力也是不可能的。

我們經常將晚清的改革和日本明治維新做對比。從明治維新中可以看出,其中最關鍵的其實是政治制度改革以及思想的開化。

有了這個前提,其實明治維新的經濟改革等等內容,和晚清改革大相徑庭。

可見,如果思想落後了,制度有了差距,那麼在受到外部刺激的情況下,去改革,一點點縫縫補補,而不是考慮自己本國的實際情況,反而一味地好高騖遠,註定是要落後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