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這些中醫技術都是祖上流傳下來的,到我這一輩已經是4代人了。”聊起自己的從醫經歷,年過9旬的俞遠慶一下打開了話匣子。他說,受家庭環境薰陶,他在小的時候就已經認識很多中藥材了,到7歲左右就開始給家人當起了幫手,18歲那年開始坐診開藥方,自己抓藥了。

俞遠慶是當地有名的老中醫,在這方圓幾十裏的鄉村,只要提到他的名字是沒有不知道的。雖然今年已經95歲高齡,但是讓人看上感覺只像個70來歲的老人,說話聲音洪亮,精、氣、神十足,並且耳不聾,眼不花,把脈問診思路清晰,提筆開藥方字跡工整。

據老人介紹,他的祖籍原本是在江蘇南京,在抗戰爆發後,爲了躲避戰亂全家人搬遷到安徽阜陽。“我在小的時候就開始學《人之初》、《百家姓》、《三字經》、《千字文》,後來學到《四書五經》,這些書的部分內容到現在都還能背誦出來呢。”

在讀小學三年級那年,他生活的阜陽城遭到了日軍轟炸。“1938年的農曆4月25日,日本人的飛機輪番轟炸阜陽城。”老人說,這一天,他記得十分清晰,就算死了也不會忘記。“當時,被轟炸後的阜陽城一片火海,造成人員大量死亡,工廠、商店倒閉,學校停課。我們家住的房屋也被炸燬了。所以在那個時候,我就決定將來長大了要參軍報國。”

老人說,後來,他真的報名參軍了,到日軍投降後才離開部隊回到了阜陽。“我是在1949年的時候,開始從醫的。當時,是在自己的家裏開了一間中醫診所,幹了幾年後,被吸收到當地衛生院上班。到了上世紀70年代前後,我取得行醫資格證後,從衛生院走了出來,自己又開始了獨立行醫生涯。”

老人的診所設在自己的家裏,一張桌子,幾把椅子,一筆一本,便是診室內的全部擺設了。雖然診所簡陋,但是絲毫不影響患者前來就診。“現在交通方便了,來看病的人相對比以前少了許多。但是一天下來,基本上還可以接診3到4個病患者。”

攝影師來訪這天,剛好遇見有患者上門。老人先是詢問病情,再把手搭在患者的手腕處“切”脈。經過一番診視之後,老人在行醫本上記下患者的病情經歷,然後再開出調理藥方,囑咐患者飲食注意事項。等患者出門前,老人不忘安慰一句“這病不難治,別怕哈。”

老人說,在行醫的幾十年間,他一直堅持給患者用最便宜的藥,因爲在他看來,農村人本來多數家境就不是很好,誰家要是有個患病的,這生活簡直就如雪上加霜一般艱難。“中醫治療講究的是調理,只要能把身體調理順暢了,這病基本上也就好得差不多了。對傷風感冒等普通的日常病症,一般在我這裏都花不了什麼錢就可以調理好了。”

老人說,有時遇到家庭困難的羣衆來看病,他常常還會給對方免費開藥方。“我一直堅持祖上的訓誡:行醫是懸壺濟世,治病救人,不以賺錢爲目的。所以這些來,祖傳的中醫技術,並沒有給我帶來財富,日子一直過得緊巴巴得。我和子女們說,如果想掙錢,就不要跟我學中醫。最後,看到別人家都外出忙着掙錢,我也就讓他們想辦法去掙錢吧,都別跟我學這門祖傳技術了。”

雖然已是95歲高齡,但是俞遠慶老人滿面紅光,鶴髮童顏。提到健康、長壽的祕訣時,老人說,飲食要有規律、營養攝取要均衡。平日裏,還要配合適當的鍛鍊,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如今,老人每天依然堅持讀書學習,並經常會騎自行車健身。

前幾年,老伴的腿不慎摔斷了,需要到省城的醫院做了手術。他拿出了所有的積蓄卻不夠,最後,還是子女們得知信息後,紛紛從外面趕回來幫他交了手術費用,才得以順利治療。從省城治療結束後,俞遠慶老人在承擔照料着老伴起居和生活之餘,繼續在家坐診,爲患者解除病痛。也就是在那次,他成了村裏因病返貧的幫扶對象。提到這件事時,老人還自嘲了自己一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