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请就位2》目前已经更新了5期,与节目相关的微博热搜中,我们可以发现节目中的四位导演成了观众、媒体关注的焦点,而演员的曝光程度却似乎有些不尽人意。

还记得上一季,李诚儒与郭敬明组激烈辩驳,甚至把郭敬明“送”上了奇葩说辩手的称号。

这一季,“奇葩说辩手”似乎要易主了,从前五期来看,导演陈凯歌更为合适。

李诚儒说,从《霸王别姬》之后陈凯歌的其他作品他都没有看过了,因为《霸王别姬》的成就实在是太高,陈凯歌听了非常生气,说对方是活在过去时代的人。

从客观数据来看,李诚儒说得没错。

《霸王别姬》1993年上映,至今豆瓣评分高达9.6,此后的27年内,他只有一部《荆轲刺秦王》是达到了8.0分,从2000年至2020年的8部电影作品,全部低于8分。其中7分以下是6部,7.0—7.9分是2部。

2000年至2020年陈凯歌8部电影作品豆瓣评分

在《演员2》这个综艺上,听陈凯歌讲戏是一种享受,但进入实战环节则会发现,他呈现的作品普遍与大众想法有出入,目前他执导的《误杀》、《门徒》、《甄嬛传》都不约而同受到了质疑,这是为什么呢?

结合他近20年的作品以及他在节目中的表现,我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脱离群众!

形式大于内容,陈凯歌懂不懂观众?

陈凯歌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生在动荡时代的他,下过乡,当过兵,经历是十分丰富而宝贵的。

他的父亲是中国第二代导演陈怀皑,当导演期间曾拍摄过《野猪林》、《杨门女将》等一大批戏曲电影。母亲是一名高级编辑,对他要求很严格。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陈凯歌自然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同时对中国戏曲有深厚的感情。不论是早期的《黄土地》、《霸王别姬》,还是后期的《无极》、《赵氏孤儿》、《梅兰芳》《妖猫传》等,他的作品聚焦的都是个人与时代的关系,用个人的渺小探讨人性的本质,用哲学的态度去挖掘生命的意义。

因此,在他的大多数电影里,始终弥漫着一种知识分子的情怀,不论是题材、台词,还是主题都是如此。

先从这次的综艺《演员2》说起,他第一部呈现给观众的是《误杀》,当倪虹洁饰演的母亲将双手放在胡杏儿饰演的拉韫身上的时候,影片戛然而止。

《演员请就位2》中的《误杀》片段

这跟李诚儒老师点评《无极》时说的“形式大于内容”如出一辙。

看过印度原版或者陈冲电影原版的观众都会明白,拉韫是如此强势不可理喻,尽管最后跟平平的母亲敞开心扉,脱下警帽,最终也只是达成了理解,不可能是和解。

毕竟凌辱女儿与杀死儿子这两个仇恨,也是不可能和解的。看完陈凯歌执导版本,两位女演员的情绪起起落落,只会觉得不够畅快,最后两人莫名其妙和解了,更是让观众如鲠在喉。

就像《无极》给人的观感那样,形式大于内容。

《无极》剧照

陈凯歌说它是中国第一部奇幻电影,其实是一个架空的魔幻故事,讲的是一个关于哲学的形而上的故事。

电影上映于2005年,当年上映之后,吐槽之声此起彼伏,尤以网友制作的视频《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为甚。

其实单从影片的立意来说是非常不错的,由无极引出了承诺,引出了信任。

然而从影片整体角度来看,可以说是彻底的架空之作,这里的感情抽象性使得故事没有任何一点现实存在的痕迹,传达的也不是中国的古典文化,而是凭空捏造出的“东方神话”,让中国观众无所适从。

再加上内容薄弱,台词浮于表面,观众观看的时候根本没法代入演员的情境而产生共鸣,如今15年过去,豆瓣评分依然是他个人的最低分,仅有5.4分。

《妖猫传》也是一样的问题,佩服陈凯歌为了这部片造出了一座城,在大唐盛景打开的时候我也看到了这转瞬即逝的辉煌,可惜剧情在后半段探墓之后就直接崩坏。

《妖猫传》影片前半部分白居易是第一主角,空海是第二主角,两人一起透过重重迷雾寻找妖猫作祟的真相,然而后半部分主角转而成为了白鹤少年白龙。但是对白龙的角色描写却完全流于表面,只有贵妃最后的那一句“寄人篱下,反倒让我对别人的一点一滴都想报答,你也一样,对吧?”很难让观众完全理解白龙的报复动机以及为什么对贵妃有如此深刻的感情。

或许该片也只能用一句话形容:美学惊艳,叙事不足。

所以故事说得不好,美术、画面、服装道具等再出彩也没有用。

很多影评人在电影上映前都给出了超高的评价,我当时看完就怀疑自己的理解能力了。后来再看豆瓣,目前评分6.9,也算是真实水平的反应了。

所以,“形式大于内容”完全可以概括陈凯歌当前几部电影面临的问题,就是他本人很懂电影,也有很多东西想输出给到观众,可是他并不懂观众,所以成品跟观众的理解有着很大的偏差。

“剧变”能手?

剧本是电影的灵魂,我查找了陈凯歌近20年的8部作品,其中7部他参与了编剧,而个人生涯巅峰的《霸王别姬》的编剧是芦苇,陈凯歌未有参与,或许这就是症结所在。

芦苇本人甚至认为,他的作品序列里有两个是凯歌本人没有参与编剧的,一个是《黄土地》一个是《霸王别姬》,这两个又是公认的他成就最高的两部电影,这就显得非常有趣了,连芦苇自己也说,“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但是也没有人去研究这个事。关于创作者的局限性,电影毕竟是综合艺术,在这个综合艺术里没有全才。”

这也侧面说明了,陈凯歌不适合担任编剧。他作为导演,在宏观场面的把握以及整体布局的掌控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一旦涉及编剧,很多问题就来了。除去《妖猫传》,其实《我和我的祖国》中的《白昼流星》、以前的《赵氏孤儿》等都有很多逻辑漏洞,写意是有了,但是吸引不了观众的共鸣。

《赵氏孤儿》

难怪有一个江湖传言是这样描述的:

陈凯歌的《边走边唱》上映,芦苇和李碧华也当了观众。电影放映结束,现场叫好声一片。芦苇却私下和李碧华说:“我是边看边想,想他到底要说啥,看完也没想明白。”李碧华偷笑说:“我是边看边睡。”

看完这部电影,芦苇做了一个结论:陈凯歌做导演可以,千万不能让他碰剧本。芦苇说如果找他改编剧本,陈凯歌可以提意见,有问题可以商量着修改,但剧本一个字也不许碰。陈凯歌爽快答应,说:“那太好了,我省事了。”

这是陈凯歌的“老毛病”了,所有人到最后呈现一个极度理想化的状态,努力拔高立意,逻辑却一塌糊涂。

就像他这次执导的《误杀》以及《甄嬛传》,他始终非常固执地想去带领观众去完成内心的升华,可惜每次都以失败告终。

《甄嬛传》片段

所以说,陈凯歌的浪漫主义情怀太过于浓重了,需要很透彻去讲故事的时候,他就不合适,所以他需要有芦苇这种好的编剧来把关,并且最好是他自己不要参与,要不然他就会不自觉地把东西讲得很玄乎。

尽管他在自己的电影作品中,在《演员2》三个剧目对演员的调教中真的是非常细致了,比如在《误杀》片段中,他要求杨志刚讲台词要与眼神结合;要求倪虹洁要收起来演,要求胡杏儿对小演员更狠一点……这些都说明他对人物理解很透彻,但是只要剧本有硬伤,一切真的无法挽救。

不愿意接受批评,自我封闭

这几期综艺看下来,会发现陈凯歌的问题是十分玻璃心,他不愿意去接受任何反对他的声音,这或许是他固步自封的另一个原因。

比如李诚儒只是说自己因为评价的原因没有看《无极》,陈凯歌立马坐不住了,说了一大堆的话语,说李诚儒老师是“梨园世家的子弟,两眼一闭,摇头晃脑就来了,他是生活和沉浸在过去时代中间的一位老艺人。”

说到老艺人时,还特意放慢了速度,并且放大了声音。意思就表达得很明确了,意思就是李诚儒已经老了,观念一直停留在过去,看不明白他如此超前的作品。

陈凯歌这整段话直接被一旁的赵薇定性为“挤兑”,也连连跟上说“你可别这样说我”。

而最新一期,孙千和陈宥维版本的《甄嬛传》遭到了所有人的狠批,看完整个表演听完所有点评以后的陈凯歌导演开始避重就轻,以表扬陈宥维来救场。

表扬陈宥维,并吐槽了现场观众为什么会发笑?这是对演员的一种伤害,同时义无反顾给了陈宥维A的评级。

实际上,这维护的是他自己罢了。

这些年来,《霸王别姬》一直是许多观众心中华语电影的最高峰,电影通过细致入微的人物描写,让观众懂得并理解了程蝶衣的感情世界。

陈凯歌从程蝶衣的童年境遇开始描写,一步步让观众明白为什么他能将虞姬演得那么出神入化,为什么他会对师哥有那样的感情,正如段小楼所说“:你是不疯魔不成活啊!”这也就是为什么程蝶衣最后会在跟师哥对戏的过程中真的拔剑自刎。

许多电影的片段依然牢牢地记在了我的心底。这部电影中,陈凯歌将自己的很多人生经验、人生感悟以及对人性的思考放入了作品之中,体现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的生存状态,从而探讨人性以及个人在动荡时代中的渺小,最终锻造了中国影史的一大经典。

《风月》

为什么其后他的作品都不能抵达《霸王别姬》的高度呢?或许放在整个大环境中来看,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导演们纷纷转型,但陈凯歌骨子里的精英特征,让他无法很好地适应潮流,他所做的妥协,反而让他的影片丢失了灵魂。

从他的个人作品特征来看,其实他一直执着于将他的人生哲学和艺术追求融入自己的作品,他是一个极具人文情怀,富有哲学思辨的能力的导演。

然而电影是大众的,是需要观众买单的,陈凯歌一直处理不好艺术与观众的关系,他的作品总是过于脱离群众。要么十分离地晦涩如《风月》,要么只追求商业没有内核,如《无极》、《道士下山》。

目前,陈凯歌最新作品是将担任抗美援朝航母级大制作《长津湖》总导演,希望这一次他能把控好作品,再次证明自己无愧于第五代导演领军人物的称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