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嘲,本身也是自信的一種形態。

▲視頻截圖。

文 | 易之

“晚安,尾款人。”11月1日凌晨,各大電商平臺尾款支付開啓,隨後,“尾款人”開始在各大網絡平臺上刷屏。

所謂“尾款人”,就是付了一堆商品定金,欠了一屁股“尾款”的人。在朋友圈、社交平臺,尾款人互相調侃,刷着表情包,網絡上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白天“打工人”,晚上“尾款人”,確認過眼神,應是一類人。

“打工人”對自己調侃,不外乎工作壓力不小,但爲了生活得更有質量,依然強打精神、猛打雞血,在自嘲中樂觀面對。

他們所處的社會位置,與“尾款人”也是大致重疊的:對生活有追求,控制不住嚮往更閃、更亮、更貴的物慾,但經濟能力還做不到雲淡風輕,於是精打細算,以做奧數題的勤奮鑽研雙十一套路,在支付尾款時方感到扎心的痛。

“打工人”與“尾款人”,以年輕羣體爲主。他們的消費理念與品位已經先行中產化,只不過經濟基礎拖了點後腿。

或許有人覺得奇怪,“打工人”抱怨生活不易,何不節衣縮食、自剁雙手,爲何又成了一個“尾款人”?在職場上謹小慎微,卻又在消費時自我放飛,怎麼前後邏輯不一致?

其實,這一代青年的成長環境,是被市場經濟深度雕刻過的,是“消費”被置於“GDP三駕馬車之一”的語境裏重新評估並得到肯定的。這一代青年的自我實現,事實上已經很難脫離消費這一維度了。

因此,當代青年無論經濟狀況、教育背景如何,總體上很難脫離消費的“裹挾”。消費,與其說是一種經濟行爲,倒不如說是現代人的一種“存在方式”,我消費故我在。對自己的認可與取悅,不知不覺落入了消費所塑造的認知框架裏。

畢竟,職場上已經淪爲面目模糊的“打工人”,或許只有在變爲“尾款人”時,方能感到一種存在感。哪怕付尾款時方纔如夢初醒,哪怕“再買剁手”的誓言已經重複了千萬遍,但“買買買”纔是“真香”。

▲圖片來自網絡。

而且,買了又痛、痛了又買,循環往復的心理過程,以及牢騷滿腹又在工作羣裏秒回“收到”的心態,其實都潛藏着年輕人的一種評估:自己仍在上升期。雖然工作辛酸,但這是韜光養晦,等着厚積薄發;雖然尾款驚人、下月喫土,但仍有機會在做幾個項目之後填上。

所以,纔會有那麼多“打工人”“尾款人”自嘲的段子,自嘲,本身也是自信的一種形態。

哪怕滿屏吐槽,哪怕心酸無比,其實背後都藏着一種柳暗花明的預期。所以,看似“尾款人”瘋狂下單的衝動消費,其實依然未脫經濟學上“理性人”的框架。

理性,並不只是微觀層面對某個商品值不值、需不需要的認識,也是在宏觀層面對人生曲線的評估與把握:此時此刻清空購物車,明天的我是能負擔的。

這屆年輕人當然知道過度消費一定會帶來生活負擔的,不過,“雙十一”消費狂歡已經十多年了,苦口婆心的規勸聽得耳朵起繭,每年又都是擠爆服務器級別的“剁手”。

現實一定是最好的教育,如果年輕人“屢教不改”,或許也是對憂心忡忡的人的一次反向教育:年輕人敢拼,也一定是因爲他們相信,太陽照常升起,人生沒有還不完的款。

因此,也無需爲他們過度焦慮,他們有這樣的底氣,總歸是樂觀的信號。

編輯:新吾 校對:李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