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具體的課業上,來自家長的輔導和批改只能看作是錦上添花,而不可搞成必要的一環。

▲圖源新京報。

文 | 與歸

“我就退出家長羣怎麼了!”

“你們上課不用心教,下課叫我幫忙批改作業,那我要你們幹什麼?”

“我那麼有時間收羣消息,我不會自己教嗎?”

“整天不是讓我去報補習班,就是讓我幫忙改作業,改完作業還要昧着良心說老師你辛苦了。”

“說實在的,辛苦什麼?教我教,改我改,是誰辛苦啊?”

近日,江蘇一家長稱,老師要求家長批改作業、輔導功課使得自己承擔了老師應負的責任和工作,大呼“我就退出家長羣怎麼了”。

不少網友覺得“畫面引起舒適”,認爲這位家長說出了自己想說而不敢說的話。

▲視頻截圖。

1.不是所有的家長都有能力批改作業

前不久看到一個段子,大致是用來調侃80後的。說這一代人,自以爲高考完就解放了,可萬萬沒想到,若干年後自己生了孩子,還要把功課從小學到高中再學一遍。

是啊,如今的基礎教育,彷彿成了學生壓力大、老師不得閒、家長負擔重的事業。到底是誰在爲難爲?我覺得,很多時候,大家都是自己把自己繞進去了。

我們不妨來看看這件事中,家長爆出的羣聊截圖裏一位教師的“高論”:

“你們配合我們的工作,自然我們也會更加在意你家孩子。”——這意思是說,家長不好好配合老師批改作業,就不怎麼在意孩子了?這怎麼有一種威脅和交換的味道?

“沒批改完的家長,以爲這是老師的工作?”——原來,真的有老師認爲,批改作業是家長的工作……

“你們金貴的時間投資在孩子身上,將來孩子更金貴!”——咱換個主語,把“你們”改成“教師”,就不說金貴了,教師們把本該投入在學生身上的時間用到位,將來學生纔會感謝你。

說白了,上面那些話從教師口中說出,不就是對家長的PUA嘛。

江蘇這位家長,感覺出了不對,才發出了質問:教是我教,改是我改,之後還要昧着良心說老師辛苦了,到底誰辛苦?

如今,孩子的教育問題彷彿是一個漩渦,周邊人的時間和精力都被吸了進去。漸漸地,我們似乎已經忘了,那些“可以有的”,都變成了“必須有的”。

有能力、有餘力的家長,當然可以對自己孩子的學業有所上心。畢竟,家庭教育也是教育的一部分。但是,在具體的課業上,來自家長的輔導和批改,只能看作是錦上添花,而不可搞成必要的一環。

要知道,有的家長沒有批改作業的能力。前些天,我便在短視頻平臺看到一個類似情景,面對需要輔導的功課,一位家長表示自己整個人抓狂了,因爲自己只是小學畢業,自己都不會,又怎麼輔導孩子?

一位網友也一句道破:沒有手機和微信的時代,老師們都是怎麼過的?

▲視頻截圖。

2.警惕從校園到家庭的責任轉移現象

輕輕一戳就會發現,讓家長批改作業,其依仗無外乎兩點:一個是通訊發達了,打段文字發個通知,就可以把家長給安排了;另一個是,現在的一些家長,比之以往有了更高的學歷和能力。

也就是說,這些所謂的“家長職責”並非天然存在,也不是法律的硬性規定,而是一些學校和教師,以及世俗觀念想當然的。

回到家長羣的功能上,它提供的應該是便利,而不是壓力;建立的應該是高效的溝通和和諧的關係,而不是低效的糾纏和壓迫的關係。

事實上,中小學生的課業負擔外溢到家庭,早已經是尾大不掉的現象。爲此,各地教育管理部門也一再提醒。

就在前不久,太原教育局出臺的《關於進一步做好中小學生減負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指出,嚴禁要求家長批改作業、打掃教室衛生、點贊轉發各類信息等。

早在2018年,重慶市教委也曾下發《關於加強中小學管理規範辦學行爲的通知》,明確規定不得要求家長代批作業。2019年3月,山東也曾嚴禁教師佈置不批改或讓家長代爲批改作業。

然而,不僅僅是批改作業,在很多方面,這種從校園到家庭的責任轉移,已經相當普遍。

據央視報道,10月13日,浙江一所學校爲迎接檢查進行大掃除,要求家長自願參加打掃。一位家長因未看到羣通知,沒有參加打掃,還被老師要求面談,並被指責不尊重集體和老師。

自我賦權、權責關係顛倒至此,令人無語。強制他人做不屬於其職責範圍內的事情,理直氣壯;被強制的一方,卻要唯唯諾諾,連退羣的勇氣都沒有,這纔是不正常的狀態。

即便是僅從市場的角度看,如今,有些學校、教師和孩子、家長的關係,也可能說是最離奇的一對了。瞭解情況的,知道是家長花錢把孩子送進學校;不知道的,還以爲是學校掏錢請家長把孩子送進學校。

說到底,誰都不容易,但權責邊界得劃清。有些“包袱”,是自己的,就別甩給別人了。

編輯:陸玖 實習生:潘宇潔 校對:吳興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