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幸福裏的故事》總製片人朵梅專訪:苦辣酸甜攪拌成幸福

柴米油鹽的小日子有夢想,激情澎湃的大時代有擔當。

近日,由韓三平擔任總監製,楊亞洲導演、總製片人朵梅領軍拍攝的年代情感劇《幸福裏的故事》迎來了大結局。自開播以來,該劇秉承現實主義的創作態度,滿溢着北京特色的衚衕文化,通過“春秋筆法”,小中見大,再現了煙火氣的民生圖景,因此在各大社交平臺,收穫好評無數。

臨近收官之際,《幸福裏的故事》總製片人朵梅接受了電視劇鷹眼(ID:TV-insight)記者的專訪,讓我們看到了聚焦地標特色、透視時代發展背後,那些不爲人知的匠心和誠意。

《幸福裏的故事》總製片人朵梅

幸福裏:新與舊的對比

傳統與現代的共生

《幸福裏的故事》以改革開放浪潮下的北京城爲背景,聚焦西城金融街的發展變遷。生活在“幸福裏”大院的幾戶人家,尤其是李牆、陳瓦兒一代,從年少輕狂,到艱苦創業,歷經風雨,成長蛻變,最終在社會上站穩了腳跟。整部劇以生活流敘事手法呈現了時代洪流中幸福美好的人和事,刻畫了新時代下有爲青年銳意進取、敢於創新的拼搏精神。

談及《幸福裏的故事》這個項目的緣起時,朵梅先是對關於這部劇是京味戲的說法表示部分認同,也再三強調對於主創團隊來說,講好故事纔是重中之重。原來,能與所有觀衆產生共情,是他們一直努力追求的。

而作爲一部煙火戲劇,《幸福裏的故事》選取諸如北京西城金融街這樣的代表性地標,朵梅給出的解釋是:“肯定不是偶然,跑了那麼多地方,之所以把主要景別聚焦到金融街,考慮到不管是地理還是人文,這裏都能夠集中地反映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發生的滄桑鉅變。我們一致認爲,金融街這片地區,不僅僅是北京高速發展的一個縮影,又何嘗不是對地道傳統文化竭盡保護的同時,我們國家跨入世界經濟前列、科技前沿的有力體現。”

換句話說,新與舊的對比,傳統與現代的共生,這種視覺上的衝擊效果不是任何地方都能感受到的。被開放、包容和蓬勃向上的歡樂氛圍包裹着的金融街,再合適不過了。

故事的開篇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八十年代,男女主人公準備參加高考。前幾集都在講這個關鍵的人生轉折點時,每個人做出的選擇。這種生活流的敘事方式看似平淡,其實是以“春秋筆法”娓娓道來被時光掩蓋的“幸福裏”的匆匆過往。

縱觀全劇,《幸福裏的故事》並沒有以明顯的人物和事件作爲具體的分割點,而是更注重情緒表達的層層推進。一開始就用了接近十集的篇幅來鋪墊李牆和陳瓦兒的情感糾葛,不疾不徐,這對可人兒的感情發展是全劇的故事基礎。

另外,老胡同的紅磚綠瓦、橘黃色的老汽水、印花的搪瓷盆、槍黑色的老式自行車……可以說寫實還原了上個世紀北京胡同青年的生活方式。

用心、匠心、恆心

打造“紅牆綠瓦”下的另一片天

如果說着眼於“春秋筆法”的生活流敘事讓這部劇成功了一半,那麼另一半則源於幕後團隊製作上的用心、匠心和恆心。

朵梅透露:“從四年前編劇們在北京街巷裏弄奔波採風開始,搞提綱、出劇本,再到後來籌備建組、拍攝製作直至順利播出,我們每一項工作都是懷着極大的熱情和幹勁去完成的。”這其中,主創團隊“下沉”到最基層,目的只有一個,找尋普通老百姓生活的質感,就是我們常說的“煙火氣”。

作爲北京市西城區重點文藝扶持項目和北京廣播電視網絡視聽發展基金扶持作品,《幸福裏的故事》在中共北京市西城區委、區政府的支持下,完成策劃、製作,同時在西城多地完成多個場景的實景拍攝,力求通過本片向廣大觀衆呈現出北京現實的發展變化,講好西城故事,北京故事。

在拍攝方法上,《幸福裏的故事》大膽創新,主創團隊摒棄了一般電視劇“跳拍”的便捷方式,選擇迴歸傳統,堅持按照故事發展進程的時間順序拍攝。因此,導演楊亞洲表示,雖然費時費力,但卻收穫了最具真情實感的表演。

與過往年代劇和導演之前的作品比,在色彩和構圖上,楊亞洲還做了合理調整和一定突破。爲更好表達故事主旨,他決定摒棄傳統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灰色衚衕感,採用更加明亮的“紅牆綠瓦”做置景。“我希望這部劇中能傳達出一個新的感覺,這裏有紅牆,有綠瓦,有溫暖,有感動。是一種暖暖的、懶懶的,蘊藏着北京的那種包容,衚衕在變遷,但不變的依然是那紅牆綠瓦。”楊亞洲說。

據瞭解,有不少熱心觀衆專門反饋,這部戲讓他們倍感溫馨和親切。“我想應該就是上述嘗試達成的結果。可以說,小到音樂中的歌詞、拍攝中的燈光,大到環境的佈置經營、現場調度,爲了達到絕佳的藝術效果,從整體安排上,主創團隊都是認真嚴謹、細膩走心的。”朵梅補充說。

不止於此,爲了自始至終堅持貼近時代、貼近生活的創作原則,以當年席捲全國的“下海”潮爲例,劇情處理上就做了推翻式的調整,變北上俄羅斯爲南下深圳,這種情況很多。

此外,編導演人員或是土生土長,或是久留在這片熱土上的“老北京”,也使本劇大受補益。創作中,大家進入角色快,細摳情節狠,功課做的紮實,演的說的不僅是你我他的生活,“北京的精氣神”更是一下子就凸顯出來了。

導演楊亞洲在朵梅初涉影視行業的時候,就已經是成名很久的前輩了。“我一直非常敬仰他。在這部劇的合作中,我們雖偶有預算週期與藝術要求方面的分歧,畢竟大家的目標只有一個,爲了做好劇,所以我會充分尊重他的創作需求。在合理預算範圍內,盡一切努力讓導演的工作訴求得到滿足。”朵梅笑着“爆料”。

苦辣酸甜攪拌成幸福

平凡也不平凡

近些年的國產影視劇市場,時間跨度大、以“人”爲載體鋪展出時代變遷的年代劇很是流行。不少劇都從三四十年前的故事說起,拉拉雜雜講完衆主角們跌宕起伏的一生,通過塑造一個個平凡人物,折射出時代巨輪下整個社會翻天覆地的變化。

同爲年代劇,《幸福裏的故事》卻另闢蹊徑。劇集以李牆、陳瓦兒、胡美華、吳西凱等時代“弄潮兒”爲代表,重構了大家對事業、家庭、夢想和生活的認知。每個人物都被賦予了獨特的成長印記,又將個人命運與重大歷史節點緊密呼應,平實但不平庸。

我們遇到什麼,我們怎樣面對,我們最後成爲了什麼。成功亦或是失敗,不是它的主題。

朵梅這樣形容:“《幸福裏的故事》傳遞出的主要信息是,時代大潮里人們應有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濃厚的懷舊感和真切的現實感這兩種感覺的強烈對比下,要讓觀衆真切‘看到’人民幸福指數的巨大增長,以及幸福對於普通人的意義,凸顯時代與命運交織時刻的溫暖、美好之光。”

衆所周知,世間所有人的關係都圍繞一個“愛”字,用愛去感受滄海桑田。這部劇“柴米油鹽的小日子有夢想,激情澎湃的大時代有擔當”的思想內涵,讓故事激盪出歷史高度與生活溫度。

無論是李牆當初的毅然“下海”開啓了自己的時代,還是陳瓦兒將情懷做成了品牌成就了事業,《幸福裏的故事》鏡頭就沒離開過普通人生活的點滴。“我們以人爲本,涉及人在親情、友情、愛情上的觀念變化,是我們想要深入探討的。”

採訪過程中,朵梅多次提及“苦辣酸甜攪拌成幸福”這句歌詞。對於生活的饋贈,大多數時候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當我們把這些看作一本書,合上以後,去品嚐那種回憶滋味的時候,一種特別溫暖的幸福感會蔓延開來。這既映照了貫穿全劇的一句臺詞“翻開是故事,合上是回憶”,也是楊亞洲把鏡頭和關心瞄準人的情感,深挖生活細節和本質的一種具象化表達。

提及現在取得的良好收視成績和正面口碑評價,朵梅代表主創團隊向大家表達了由衷地感謝,她說道:“首先說明我們劇的品質得到了廣大觀衆的認可,其次表明創作者們在劇中的巧思和編排被大家喜愛並理解,我們下的功夫沒有白費。當初的立意就是要從普通人身上找到改革開放給大家帶來的好處,給國家帶來進步的證據。現在從播出效果來看,從觀衆的熱烈反應來看,我們這個目的達到了,十分欣慰。”

總而言之,朵梅發自內心地感謝所有主創及幫助過自己的人,包括劇裏的演員李晨、王曉晨、蘇青、車曉、悅悅、劉莉莉、那志東、方清平、秦焰、周德華、張大禮、鄭璐、楊蕾、遲蓬、沙景昌等。“沒有每一個人擰成一股繩的努力,就沒有現在的‘幸福裏’故事。”她有些激動地表示。

結語

採訪結尾,朵梅用了一句簡潔而有力量的話概括了《幸福裏的故事》的核心理念,人民羣衆創造歷史。的確,故事中人物過的那些平凡的小日子,那種被時代蕩起的大情懷下卻時常冒出來的小情感,讓整部劇自始至終充滿着人間的煙火氣。而以小人物的生活際遇折射大時代裏的社會變遷,以大時代襯托普通人的自強奮鬥精神,讓平凡也不平凡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