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打工人”變成一個新梗,大家每天起牀第一句,先說一聲“早安,打工人!”上班族們玩梗自嘲一句,尚且能爲生活增加幾分樂趣。但是誰能知道日本天皇纔是“最慘打工人”——每天的行程安排均已排滿,幾乎沒有完整的休息日。這樣繁重的工作量,是因爲天皇作爲日本的象徵,並不僅是做個“吉祥物”這麼簡單。

一、天皇的由來及蛻變

“天皇”這個詞其實來源於我國神話中的三皇“天皇、地皇、人皇”之一。在古時,日本就選擇把“天皇”作爲皇帝的稱號,並仿中國皇帝制定年號。天皇並不是一直都有實權,在古代時便被架空過。1192年到1867年這六百多年間,權力一直被將軍掌握。直至19世紀,隨着美國對日本的侵略加劇以及幕府統治的腐敗,民衆對政府失去信心,幕府因統治不善也確實走向了末路,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才順從民意將政權歸還給天皇。

日本二戰戰敗投降後,在1946年,他們在美國的佔領下廢除了明治天皇憲法,頒佈了新的《日本國憲法》,確立了當代天皇制。爲什麼美國人要保留天皇制呢?原因大致有下。

第一,保留天皇制可以極大限度地減少美軍的傷亡,儘快結束戰爭。不少政要曾向總統杜魯門表示,日本是一個狂熱的民族,只有天皇才能讓日本人徹底投降,否則美軍會面臨更大的損失。其實這一說法是有根有據的,1945年2月到6月的沖繩島戰役中,美軍的傷亡就高達7萬2千人。假設要日本廢除天皇制再加上無條件投降,恐怕剩餘的日本士兵估計會孤注一擲,更爲瘋狂。

第二,天皇制有利於日本政治和社會的過渡,爲美國的統治政策做好準備。假如廢除天皇制,美國將不得不長期打理一個人口爲7000多萬的混亂社會。但是充分利用這個制度的話,可以利用天皇的權威,爲美國的統治提供正當的理由。1945年,日本曾有一項針對國內對天皇看法的調查,其中顯示支持天皇的高達91.3%,反對者僅佔8.7%,由此可見天皇制在民衆心中已根深蒂固。

綜上,日本天皇的保留是美國統治日本的手段之一,也是衆多利益在國際國內局勢下最大化的前提條件之一。

二、天皇的工作

根據《日本國憲法》,日本天皇的工作包括任命內閣總理大臣、最高法院院長的法官,公佈憲法修改案、法律、政令及條約,召集國會,解散衆議院,批准國務大臣的任免,出席禮儀性外交事務活動和國家儀典等。

日本天皇每天必做的一項工作就是審批大量的文件,實際上天皇並沒有修改文件的權利,只需要蓋章表示通過即可。但是審批文件也不能糊里糊塗看一遍,隨便蓋個章。憲法對此也有規定,要求天皇必須逐字逐句看一遍,並且理解文件的內容,才能夠蓋章。所以每天僅是審批文件就已經很忙了,以明仁做天皇時期爲例,平均每年需要審閱批准的文件超過1000份。

除了審批文件外,天皇最大的工作量就是會見元首級外賓及其他重量級客人,一年大概要會見200多次客人。主持祭祀和其他重要典禮也需要要天皇親自去做,據統計,每年有約18次的宮廷祭祀。重要的頒獎活動天皇也需要來現場頒佈,如日本國際獎、國際生物學獎等……德仁天皇夫婦在繼任不到半年的時間裏,就已經忙得不可開交,下面是他們2019年10月的行程表,可以看到幾乎是沒有什麼空閒的時間。

三、天皇一年的工資

在大家眼裏,天皇身份尊貴,那麼國家每年撥給天皇的工資和費用自然不少。但事實上並非如此,以2017年爲例,皇室的費用分爲以下三種。第一種:宮廷費,即公務消費,將近63億日元;第二種,內廷費,這纔是天皇的工資,3億2400萬日元(固定人民幣2000多萬);第三種,皇族費,即其他皇族的費用,2億7000萬日元。內廷費雖說是天皇的工資,實際上包括了天皇妻子的工資。總的來說,這些費用都只是用於維護皇室日常運轉時的所需費用,天皇的生活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奢華。

總之,天皇的工作忙碌又乏味,工資比普通人高,生活沒有我們想象中的奢華,一生卻肩負着整個國家的重任,還像明星一樣面臨自己的私生活被曝光的風險。但無論如何,天皇雖然沒有實權,但他的存在早已超出了本身帶有的象徵意義。他是日本人的精神指引,是日本民族凝聚力的根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