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内卷化的时代,几乎每个家长都逃不过焦虑。神奇的是,越是教育资源优质的地方,父母越是焦虑得不行。三线城市的父母不如一线城市的父母焦虑,朝阳的父母不如海淀的父母焦虑。海淀妈妈坐拥全中国最好的教育资源,却每天都像火烧屁股一样焦急。

当大家都达成了共识,只有考上大学才是孩子唯一的出路时,就相当于硬逼着孩子削足适履,一个个塞进应试教育加工厂,合格的产品送进大学,优质的产品送进985,特优免检产品送进清华北大。

每个孩子生来就是不同的。有的孩子语言能力强,有的孩子数学天赋高,有的孩子运动细胞发达。现在的问题就是无论什么样的孩子,最后都必须要变成规格统一的产品,才能令老师和家长放心。

教育专家李玫瑾把人的能力分为3种,第一种是认知能力,也就是“智商”,包括感知力、注意力‘、观察能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这种能力决定了孩子能不能学好文化课。

第二种能力叫特殊能力,也就是天赋。有的孩子擅长画画,有的孩子擅长音乐,有的孩子擅长表演,甚至有的孩子特别擅长打游戏,这些都是孩子的天赋。天赋说通俗一点就是“老天赏饭吃”,这种能力最能体现一个孩子的优势。

第三种能力叫技能,就是通过重复训练能学会的能力。比如各种体育运动,各种琴类等等,不一定要天赋很高,但通过时间和努力可以学会的技能。

这三种能力各不相同,每个孩子所拥有的初始能力点数也都不同。只有这三种能力合在一起,再加上一个性格,才能真正定义一个孩子。

天无绝人之路!

每个孩子最终都能找到自己要走的路。无论父母有多着急,多焦虑,都不能代替孩子走。

学习不行的孩子,天赋突出,说不定也能成名成家,至少也能确保衣食无忧。

学习不行,还没有天赋的孩子,说不定特别喜欢、擅长某个技能,比如弹琴,比如跳舞,也能养活得了自己。

哪怕以上能力统统没有,但孩子性格好,到哪都受欢迎,吃得开,也有属于他的路走。

那还是那句话,天无绝人之路。北京有句俗语,叫:老天爷饿不死瞎家雀。哪怕是只麻雀,瞎了眼老天都会给留条活路。何况健康健全的孩子呢?

家长不要成为孩子的绝路。无视孩子的天赋、技能、性格,逼着孩子死读书,最后书没读出来,天赋也没了,技能也没了,连性格都被逼到扭曲了。这样的孩子,才真的叫走投无路。

李玫瑾自己的女儿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她从小数学就不行,及格都做不到。成绩单发下来,女儿报分数,一路从高报到低,报到数学的时候,女儿说:妈妈你做好准备了吗?

李玫瑾笑着点头。女儿轻声说:只有15分哦,满分150分。

李玫瑾依然不为所动,说:这不赖你,是遗传基因不好。

见女儿还是有点低落,李玫瑾又说:要不你看看你有什么学科,成绩能排到全班前三,咱们下学期的目标就是:不拘什么学科,只要有一门能考到全班前三就行。

过了一学期,女儿果然回来报喜,说:妈妈,我地理考到了前三。

李玫瑾很高兴,告诉女儿:你去给你们班数学课代表说,你看,我数学虽然不如你,但是我地理比你强。

因为女儿的数学实在太差了,老师跟李玫瑾直言:你这孩子肯定考不上大学。

李玫瑾当时就怒了,直接怼回去:据我所知,丘吉尔数学不及格;据我所知,戴安娜数学不及格,这不影响他们成为名人和伟人。

事后,班主任悄悄给李玫瑾说:年级组长说了,你的孩子你自己管,我们不管。

作为一个母亲,李玫瑾也不是没犯过愁,她设想过,万一实在不行,可以让女儿去当导游,因为她觉得导游这职业每天走很多路,可以锻炼身体。她也想过让女儿去做文秘,整理整理档案这种活挺适合细心的女孩子。她还想过让女儿开个小店,因为她女儿喜欢做手工。李玫瑾甚至想过送女儿出国读书。

结果没想到,女儿比她靠谱,非常肯定地说:我不出国,我在国内都学不好,出去也好不了。妈妈,我将来要当音乐老师。

李玫瑾一听就乐了:当老师挺好的,能自食其力,孩子的性格也适合当老师。于是她就大力地支持女儿当老师。

后来李玫瑾就真的不要女儿学数学,而是通过艺考上了北京的一所211大学。她女儿是那所高中里唯一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

女儿毕业后,如愿以偿,当上了一名音乐老师,且她刚毕业就结婚生子,让李玫瑾抱上了外孙。

李玫瑾说她们那一届大学同学,她是年龄最小的一个,最大的同学比她大12岁。同学们的孩子个个都很优秀,读书很好,结果李玫瑾是最早抱上第三代的。好多同学的孩子读书虽然好,可三十五六岁都还没对象。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李玫瑾的女儿职业虽然普通,但她早早结婚,还打心眼里热爱自己的职业:她是音乐老师,没有语数外老师的心理负担,却拥有快乐的寒暑假,孩子们还特别喜欢她。

这样的人生,也很圆满。

虽然读书是最稳妥的一条路,可就算是读书也有很多选择,像数学不好可以选择艺考;只能考上二本甚至专科将来也可以继续考研。

父母如果非在孩子脑子混沌、糊涂的时候要求他们必须考好不可,孩子就真的能如父母所愿吗?

更何况读书还真不是唯一的出路。

李玫瑾有个朋友,每次聚会,别人一提起孩子就眉飞色舞,说孩子成绩如何如何优秀,在某某小学读书,某某中学读书,都是出名的重点中学。

只有他每次都抬不起头来,因为孩子的学校不是菜小,就是菜中,成绩还不好。

最后,这孩子初中毕业也没考高中,而是进了一所学做西餐的职业技术学校。毕业以后外交部招西餐大厨,因为这个孩子手艺过硬,性格老实,就把他给招去了。

往后朋友聚会,他爹就扬眉吐气了,经常带些儿子孝敬的高档红酒来给大家品尝。

风水轮流转,这下换那些优秀孩子的父母犯愁了,这时候他们的孩子还在读硕士、博士,将来会找什么样工作,还不知道呢。

时代变迁,父母眼中的铁饭碗,一直在变化。我记得有一部讲述英国虎妈的纪录片,片中的华裔,无论男女,从事的职业大部分都是会计,因为他们的父母都认为会计是铁饭碗,不管开啥公司,最后都得有个算账的。

没想到这才二十多年,会计已经不是最吃香的职业了,今后更是面临着下岗之虞。

而这一代的父母依然不吸取教训,还是孜孜不倦地“鸡娃”,时刻给孩子灌输:长大后一定要当上牙医的观念。因为他们觉得牙医收入高,人人都得看牙。

可是将来的事谁知道呢?万一今后出现什么黑科技,不用补牙,直接换副牙齿就行,牙医纷纷下岗,这可怎么整?

这并非绝无可能。现在有很多职业,20年前听都没听说过。谁会知道,除开创业老板,最挣钱的人会是文化水平一般般的李佳琦和薇娅呢?谁又知道写写公众号也能挣钱?

真要较真起来,无论什么天赋、技能做到极致,都能挣钱。就连专门闻螺蛳粉的味道的“闻臭师”,这种奇怪的职业,都能达到年薪50万。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焦虑的父母们,是时候停下脚步想一想了。

不是让你们停止鸡娃,而是别把孩子逼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不能把其他路都堵死,只留下一条道去罗马。如此一来,这条路真的要挤死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