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pixabay)

11月3日,有两份重要文件向全社会公布,即《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起草的有关情况,向十九届五中全会所作的说明。

讲真,每个人都应该至少读上一遍。我认真读了几遍后,体会颇丰。

这两份重要文件所涉及的内容自然包括方方面面,我找到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切入点。《建议》里第五章重点论述了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一章节第一句就是“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其实扩大内需并不是一个新提法,很长时间以来高层就已经意识到,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而言,内需驱动既必要又必然。那为什么到今天仍在提,以及这一提法放在今天和以前相比又有何不同呢?

最大的不同可能就是天时地利变了。以往,在经济全球化昂扬上升的大环境中,作为制造业大国我们在国际循环中拥有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虽然讲起来大家都明白提振内需的重要性,但是经济惯性之下,一时很难摆脱路径依赖。但这一次,逆全球化趋势加剧,扩大内需不再只停留于主观判断,而是被外部客观环境倒逼的必然选择。当下中国人均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大关,消费潜力巨大,启动国内大循环既有必要又有条件,可谓顺应天时地利人和。

那么这样一种新发展格局,会给中国带来哪些变化呢?我们不妨从经济循环的两端来看。

从需求端看,要扩大内需就是要让老百姓敢消费、愿消费。最直接的就是要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建议》的第十二章对此有专门论述,其中强调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力争到“十四五”末达到现行的高收入国家标准、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

要刺激消费,还要让人们没有后顾之忧。我们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十三亿人,未来还要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想一下,如果一个“打工人”既有全国统筹的社保,又有自己配置的商业保险,同时患大病还有大病救助制度以及慈善救助体系,那么安全感自然大不一样。

这里还要提一下“全面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战略”,这两大举措有个共同点,就是它们既关乎公平正义又会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截至目前,已经有五千多万人在脱贫攻坚中实现脱贫,也就是说相当于把一个人口大国整体“升维”,这将释放出多大的消费力呢?《建议》中明确,要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房建设质量。家里有地的小伙伴可能都有感受,目前大部分乡镇的水电路已经建设就位,但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还有大量建设要做,那么又到了基建再次发力的时候了。

从供给侧来说,大家可能还对“中国游客去日本买马桶盖”事件记忆犹新,说白了就是消费者拿着钱在国内却买不到可心的商品。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涉及到设计研发、销售、知识产权保护、税费、流通等多个环节,但说到底还是要加大科技投入和产业创新力度。《建议》中就指出,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以及生物技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前沿领域和产业将重点突破。同时,《建议》中将企业置于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项目。

此外,流通、政府审批等环节的“堵点”也会造成供给与需求不能适配,将这些环节统统理顺,供给与需求之间就会形成正反馈,国内大循环也就转动起来了,国内国际双循环也就有了内生动力。

确立新发展格局、将内需作为战略基点,不只是一次发展路径的调适,更是深化改革的抓手。《建议》中的这些目标一一落实后,中国将发生变化的不仅是几个经济数字,更重要的是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将发生内在革新,真正实现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

在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关于建议稿的说明中提到:建议稿在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部分突出强调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这样表述,在党的全会文件中还是第一次。这其中哪怕最微小的一项具体改革,都与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息息相关,在这场伟大变革中获得最多的无疑就是我们自己。

(文/于永杰)

微信号:Talkpark

声明:文章如需转载,请添加文章作者、文章出处、微信号等信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