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ixabay)

11月3日,有兩份重要文件向全社會公佈,即《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及習近平總書記受中央政治局委託,就《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起草的有關情況,向十九屆五中全會所作的說明。

講真,每個人都應該至少讀上一遍。我認真讀了幾遍後,體會頗豐。

這兩份重要文件所涉及的內容自然包括方方面面,我找到了“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一切入點。《建議》裏第五章重點論述了構建新發展格局,這一章節第一句就是“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其實擴大內需並不是一個新提法,很長時間以來高層就已經意識到,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大國而言,內需驅動既必要又必然。那爲什麼到今天仍在提,以及這一提法放在今天和以前相比又有何不同呢?

最大的不同可能就是天時地利變了。以往,在經濟全球化昂揚上升的大環境中,作爲製造業大國我們在國際循環中擁有得天獨厚的比較優勢,雖然講起來大家都明白提振內需的重要性,但是經濟慣性之下,一時很難擺脫路徑依賴。但這一次,逆全球化趨勢加劇,擴大內需不再只停留於主觀判斷,而是被外部客觀環境倒逼的必然選擇。當下中國人均生產總值已經突破1萬美元大關,消費潛力巨大,啓動國內大循環既有必要又有條件,可謂順應天時地利人和。

那麼這樣一種新發展格局,會給中國帶來哪些變化呢?我們不妨從經濟循環的兩端來看。

從需求端看,要擴大內需就是要讓老百姓敢消費、願消費。最直接的就是要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建議》的第十二章對此有專門論述,其中強調要擴大中等收入羣體,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探索通過土地、資本等要素使用權、收益權增加中低收入羣體要素收入。力爭到“十四五”末達到現行的高收入國家標準、到2035年實現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標。

要刺激消費,還要讓人們沒有後顧之憂。我們已經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過十三億人,未來還要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想一下,如果一個“打工人”既有全國統籌的社保,又有自己配置的商業保險,同時患大病還有大病救助制度以及慈善救助體系,那麼安全感自然大不一樣。

這裏還要提一下“全面脫貧攻堅戰”和“鄉村振興戰略”,這兩大舉措有個共同點,就是它們既關乎公平正義又會爲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動力。截至目前,已經有五千多萬人在脫貧攻堅中實現脫貧,也就是說相當於把一個人口大國整體“升維”,這將釋放出多大的消費力呢?《建議》中明確,要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完善鄉村水、電、路、氣、通信、廣播電視、物流等基礎設施,提升農房建設質量。家裏有地的小夥伴可能都有感受,目前大部分鄉鎮的水電路已經建設就位,但要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農村還有大量建設要做,那麼又到了基建再次發力的時候了。

從供給側來說,大家可能還對“中國遊客去日本買馬桶蓋”事件記憶猶新,說白了就是消費者拿着錢在國內卻買不到可心的商品。造成這種尷尬局面的原因,涉及到設計研發、銷售、知識產權保護、稅費、流通等多個環節,但說到底還是要加大科技投入和產業創新力度。《建議》中就指出,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以及生物技術、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等前沿領域和產業將重點突破。同時,《建議》中將企業置於創新主體地位,支持企業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創新項目。

此外,流通、政府審批等環節的“堵點”也會造成供給與需求不能適配,將這些環節統統理順,供給與需求之間就會形成正反饋,國內大循環也就轉動起來了,國內國際雙循環也就有了內生動力。

確立新發展格局、將內需作爲戰略基點,不只是一次發展路徑的調適,更是深化改革的抓手。《建議》中的這些目標一一落實後,中國將發生變化的不僅是幾個經濟數字,更重要的是經濟社會發展方式將發生內在革新,真正實現從高速發展到高質量發展的轉變。

在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關於建議稿的說明中提到:建議稿在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中提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爲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質部分突出強調了“紮實推動共同富裕”。這樣表述,在黨的全會文件中還是第一次。這其中哪怕最微小的一項具體改革,都與人民羣衆的幸福感息息相關,在這場偉大變革中獲得最多的無疑就是我們自己。

(文/於永傑)

微信號:Talkpark

聲明:文章如需轉載,請添加文章作者、文章出處、微信號等信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