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至4日,2020年度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化及应用协同工作平台(以下简称“协同平台”)理事会暨会员大会在重庆举办。大会由协同平台秘书处(暨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主办,重庆声光电智联电子有限公司、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承办。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罗俊杰、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司长罗静为大会致辞。来自全国文博单位、科研机构、文保装备企业的会员代表共15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现场

在协同平台会员大会上,罗俊杰在讲话中表示,2013年以来,工信部与国家文物局深入开展合作,组织开展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化应用示范、产业基地建设等多项工作,并明确提出了“制造商+用户”“产品+服务”产业发展模式。特别是,2018年工信部会同国家文物局、科技部联合印发了《文物保护装备发展纲要(2018—2025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了我国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发展重点和发展路径,并希望协同平台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加强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强化高端装备供给能力;加强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探索制造服务创新业态;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健全产业生态体系。

罗静在讲话中提出,我国文物保护装备走出了一条事业与产业的协同之路、文物科技与专用装备的融合之路、“制造商+用户”“产品+服务”的特色之路。尤其2020年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南方洪涝灾害、国际形势变化等严峻考验,我国文物保护传承工作依然取得显著成效,文物保护装备作为文物工作重要物质保障,也取得了新进展。他强调,下一阶段协同平台应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面向“十四五”,深入挖掘行业需求,落实《纲要》实施措施,引导装备支撑和服务方向;二是完善文保装备体系,固优势、补短板;三是与时俱进,加大标准制定与应用;四是强化行业和产业发展基础保障支撑。

会上,协同平台秘书长、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欧阳劲松向大会进行《2020年度平台工作报告》。报告围绕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发展、协同平台“十三五”工作回顾与2020年工作总结等方面进行详细汇报,总结了协同平台近年来的工作成果,布置了下一年度的工作安排。

此次大会,协同平台首次发布了《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发展报告(2020)》,这是协同平台秘书处经深入调研行业现状、专家指导论证,基于我国文物保护装备领域发展情况,及协同平台的相关工作成果编制形成,是我国首个文物保护装备产业报告。会议还同期发布了《文物保护装备标准汇编(三)》《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及周边产品参考目录(2019)》等系列成果。

此外,大会还举行了重庆国家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基地入驻企业意向签订仪式,6家企业与基地管委会签订意向协议。这是工信部与国家文物批准设立的首个国家级文物保护装备领域产业园区,平台秘书处与基地积极合作、协同联动,持续推进文物保护装备产业聚集,积极打造我国文保装备产业化集聚地与高质量发展策源地。

11月3日下午,协同平台还举办了理事会会议,理事长单位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石镇山主持会议。会议审议并通过了《2020年度平台工作报告》与《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化及应用协同工作平台标准制修订管理办法》的修订,同意增补天津森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北工业大学为协同平台理事单位,以及伪满皇宫博物院、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等11家单位正式成为协同平台会员单位等议题。

11月4日下午,协同平台与丝绸之路创新科技联盟联合举办了主旨为“科技创新助力文化自信”学术论坛,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段勇、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苏伯民、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葛家琪等文博单位和装备企业专家作了主题报告,从文物保护实践、关键技术、智慧博物馆、国际标准化、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分享。

协同平台是2015年由工信部、国家文物局联合设立,目前共有会员单位190家,其中理事单位30家,是国内唯一的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在文保装备产业发展政策制定、国家项目推进、产业发展趋势研究、产业化应用与推广、技术基础公共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文博在线平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