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斯諾夫的接連兩次失敗使得白軍士氣十分低落,他本人也接連被白軍領導責備。而紅軍因爲之前的數次勝利已經十分自信。

然而,正所謂過猶不及,紅軍中出現了一些輕敵思想。儘管斯大林多次指出,白軍在受到兩次增援後仍據有絕對的兵力優勢,但是部隊裏部分指戰員卻自大得認爲"白軍來多少就消滅多少"。這爲之後的戰鬥埋下了隱患。

紅軍出現了過於自負的現象

反觀白軍這邊,白軍總司令部一口氣調撥給克拉斯諾夫十萬人和兩百六十門大炮,要求他一舉攻下察裏津。而克拉斯諾夫本人更是痛定思痛,認真分析了紅軍的戰術戰法。他認爲紅軍最大的長處就是可以利用列車炮製造局部內的裝備壓倒性優勢。但是列車炮同樣有劣勢,他們只能依靠鐵路運動,活動範圍有限,而且其轉移陣地也需要時間。同時,列車炮集中了紅軍幾乎所有火炮,在陣地上的火炮並不多。

針對列車炮的弱點,克拉斯諾夫做出了兩條針對性戰術:第一,儘量將紅軍拉扯到列車炮的射程外再進行野戰,消滅紅軍步兵主力;第二,利用佯攻誘騙紅軍列車炮達到錯誤的防守陣地,再用重兵攻擊沒有列車炮掩護的蘇軍陣地。

紅軍時任第十集團軍司令葉戈洛夫

1918年1月1日,在這兩條戰術的指導下,白軍開始了第三次對察裏津的攻擊。第十集團軍司令葉戈洛夫輕敵冒進,輕易率部反擊白軍,被白軍騎兵擊敗,使得白軍完成了對察裏津的三面包圍。12日,白軍在城南佯攻,誘使蘇軍列車炮前往增援,而真正的白軍主力則一舉奪取了察裏津北部重鎮杜波夫卡,直接威脅察裏津心臟地帶。爲了拔掉這根離心臟最近的刺,斯大林不得不命令從南部防線抽調出騎兵混成師奪回杜波夫卡。而白軍則趁着南部防線空虛之際於16日佔領了薩列普塔,進一步威脅察裏津的中心地區,勝利似乎只有一步之遙。

然而佔領薩列普塔是白軍在察裏津取得的最後的勝利了。斯大林敏銳的意識到察裏津北部的白軍經過連日作戰,已經疲憊不堪,因此專門抽調出精銳的騎兵師對其發動突擊。早就無力再戰的白軍一觸即潰,很快就被逐出杜波卡夫。該師在斯大林的指示下趁勝追擊,直接攻擊白軍的包圍圈。然而還沒等紅軍騎兵衝到包圍圈,白軍的防線就被杜波卡夫潰逃下來的逃兵衝七零八落。因此,紅軍很快就在白軍的包圍圈上撕開了口子。

騎兵混成師師長布瓊尼

斯大林又組織了一支精銳騎兵,猛衝敵軍缺口,並在衝出包圍圈後向敵後迂迴,切斷了敵人的補給線。而第八、第九集團軍也趕來救援。對於白軍來說,現在不但打不下察裏津,還有被紅軍反包圍的風險。2月2日,克拉斯諾夫率全軍撤退。察裏津保衛戰勝利結束。

戰後的斯大林受到了布爾什維克的表彰,列寧甚至在重要會議上盛讚斯大林"對蘇俄的生存做出了巨大貢獻"。這場戰役爲斯大林積累了巨大的名聲和資本,讓他在未來向蘇聯最高領袖的位置發起衝鋒,也大大鍛鍊了紅軍各兵種協調的能力和堅守陣地的能力。

爲了紀念斯大林在這座城市的豐功偉績,1925年,察裏津被改名爲斯大林格勒。當然,1918年的斯大林或許不會想到,十幾年後,他將再次保衛這座城市,在這座城市與敵人展開決定命運的戰役。

十幾年後,改名爲斯大林格勒的察裏津,將再次發生一場殊死搏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