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雙十一”提前開幕,許多人已經開啓“買買買”模式。各電商平臺陸續上架低價限量優惠商品,也讓隱藏在背後的一條“代拍秒殺”產業鏈浮出水面。有商家承諾提供用戶名和密碼後,即可在0.05秒內拍下指定限量商品。這個服務真有這麼神?有何安全隱患?帶您一探究竟。

“代拍秒殺”有啥套路?

根據媒體報道,“代拍秒殺”主要有兩種模式。

1

買家提供密碼和用戶名,由商家用軟件代拍;

2

買家購買“秒殺器”,安裝“秒殺助手”等軟件、插件,自己動手搶拍。

由此可見,“代拍秒殺”模式與搶購火車票類似,均是利用軟件自動下單操作,省去了人工填寫密碼、用戶名、驗證碼等環節,自然搶拍效率高出很多。

某媒體記者以“代拍”“幫搶”等爲關鍵詞在某電商平臺搜索,出現了相當數量的商品。記者選擇了一家排名靠前,截至10月31日已有393人付款、起始價爲10元的店家“×哥代拍”入店諮詢。

“×哥代拍”的代拍流程。

寶貝詳情的代拍流程顯示,進店先發商品鏈接、尺碼和顏色,客服報價後由買方支付相應的拍費。

店家特別強調:“代拍是用買家提供的賬號拍,小店不提供賬號。”該店並沒有承諾百分百的成功率,表示“成功收費,失敗退款”,如果開拍一分鐘後,買家的訂單刷新成功則收貨,沒有訂單的失敗代拍則將收到退款。

在商品評論中,這家店鋪代拍成功的商品有限量漢服、JK制服、熱門課程、盲盒等。有用戶表示,“超級厲害,速度賊快,幾萬人搶100份都能搶到”“下單穩準狠,0秒下單”。

除了電商平臺,以“代拍”“秒殺”“搶拍”爲關鍵詞在QQ搜索,也能出現大量從事此類業務的羣聊和個人。

那麼,這些提供代拍秒殺服務的商戶是如何實現“搶拍”的?

有二手交易網站的商戶向某媒體記者推薦購買“秒殺器”。

“秒殺器”

也叫“搶拍器”。指把下單操作流程最簡化,並將該操作提前進行的工具。提交搶拍數據時,“秒殺器”會自動判讀提交數據是否有效,如果無效可瞬間再次自動提交,這個功能叫做“輔助搶拍”。

一款“秒殺器”的網頁版安裝教程顯示,它可以同時開啓10個進程進行下單操作,下單的時間間隔爲0.05秒至10秒之間。在成千上萬人的秒殺中,能夠得到更快的服務器響應速度,自然比人工手動購買快多了。

檢索發現,二手平臺存在大量“秒殺器”,價格從8元至上百元不等。二手交易平臺也存在大量“秒殺器”商品鏈接。

二手交易平臺存在大量"搶拍器”商品鏈接。

此外,在搜索引擎上也可找到大量免費“秒殺器”下載鏈接,不過在下載過程中,記者也被導向了大量色情、博彩的頁面。

“代拍秒殺”究竟錯在哪兒?

安徽省公安廳經偵總隊曾發出公開提示:

消費者進行網購時,要選擇合法、正規的網站,儘可能不使用“秒殺器”等非官方外掛軟件。要加強自身防護,在電腦中安裝殺毒軟件並及時更新,同時開啓實時防護功能,定期對電腦進行查殺木馬病毒操作。

有網友表示,代拍商家提供了服務,消費者也願意買單。那麼,“代拍秒殺”究竟錯在哪兒?

其一,“代拍秒殺”通過非法手段牟利,是實打實的違法行爲。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發佈的《關於辦理危害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刑事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提供專門用於侵入、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的程序、工具,達到“違法所得五千元以上或者造成經濟損失一萬元以上”的標準,即可追究刑事責任。

而“代拍秒殺”離不開代拍軟件,這種利用軟件侵入計算機系統的行爲,觸犯了國家法律紅線。

其二,破壞市場秩序,損害消費者利益。

防疫期間,線上購物節本是刺激消費的應時舉措,但“代拍秒殺”的存在,卻使購物節成爲少數人的狂歡。代拍者在面向廣大消費者的促銷活動中“橫插一腳”,從中攫取利益。

由此,多數消費者失去了享受優惠的機會,不利於消費回暖。

浙江墾丁律師事務所律師徐娟指出,“代拍秒殺”屬於一種作弊行爲,不僅直接擠佔其他消費者的購買機會,還嚴重擾亂電商平臺的運營生態,突破電商平臺銷售限量商品的隨機性和公平性,構成不正當競爭。

其三,侵犯消費者隱私,埋下無窮隱患。

“黑軟件”存在信息安全漏洞。如今,誰掌握了用戶信息,誰就走到了利益鏈前端。代拍者可以通過代拍軟件獲取買家的地址、電話等個人信息,實現二次獲利。

而這些選擇“代拍秒殺”的消費者,雖然賺了眼前的小便宜,卻渾然不知將自己的個人信息拱手送了人。

徐娟表示,個人信息一旦泄露,輕則面臨各種騷擾電話、推銷短信的困擾,重則有可能被犯罪分子利用,帶來賬戶被盜刷、電信網絡詐騙等問題,進而給消費者財產安全造成極大隱患。

如何有效治理?

針對消費者在使用“代拍秒殺”服務後遭遇個人信息泄露的情況,徐娟建議,可通過訴訟等途徑維權。

但她也提出其中的一個核心問題,即由於掌握個人信息的渠道往往是多方的,信息泄露渠道不具有單一性,因此消費者往往很難判斷是哪個環節導致的信息泄露,取證難度較大,極易陷入維權困境。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盤和林也認爲,消費者可能面臨維權乏術的問題。

對此,盤和林建議:“最有可能的維權途徑是報案,同公安部門和電商平臺一起進行維權,但涉及金額較小,公安部門可能難以立案,即使立案,也需要平臺有效配合。”

對於提供限量商品的電商平臺來說,徐娟建議,平臺應提高責任意識,通過關鍵詞審覈、大數據偵查等方式持續監測、分析、識別提供代拍服務的賬號,並即時切斷不正當“代拍”操作,進行“反代拍”“反代秒”。

盤和林表示,或許可以出臺相關代拍懲罰措施,如果代拍賣者不好識別,就從代拍買者入手,一旦識別該買者爲代拍購買,便對其進行一定的懲罰,這樣需求者少了,代拍也就少了。

法律學者張西流也提出,監管部門應對相關服務進行依法“秒殺”,積極主動受理消費者與平臺的投訴,並通過與平臺的數據共享或其他聯合治理模式,精準、有力打擊非法“代拍秒殺”行爲。

來源:網絡傳播雜誌

審覈:王韶雲

編髮:王 安

素材整理:陳卓、王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