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公開論文建議我國發展自己的炮艇機,實現“搭配武裝直升機、攻擊機和多用途作戰飛機,構建聯合空中火力攻擊組,應對不同等級威脅”,在網友中引發熱議。

所謂炮艇機,就是使用運輸機改裝的重型近距離空中支援攻擊機,該機機艙內裝備多門側射火炮和機槍,通過環繞目標進行“燈塔盤旋”來實施精確而持久的重火力攻擊。

炮艇機最早出現在1964年的越南戰爭,美國空軍將幾架二戰時期的C-47運輸機改裝爲AC-47“噴火魔龍”投入對地攻擊任務,在機艙內安裝了三具7.62毫米“迷你炮”機槍吊艙,依靠這種加特林機槍的高射速,AC-47在910米高度圍繞目標盤旋時可在不到10秒的時間內用彈幕覆蓋一個足球場大小的目標區域。憑藉24000發的載彈量,AC-47可在目標區域上空持續徘徊數小時,壓制隨時出現的目標。

AC-47的成功使美軍在越戰中又發展了AC-119G“影子”和AC-130“幽靈”炮艇機,後者配備有25毫米GAU-12/U加特林機炮、40毫米博福斯機炮和105毫米低後坐力榴彈炮,火力空前強大。AC-130的最新改型是AC-130J,除了傳統側射火炮外,該機還通過發射“地獄火”反坦克導彈和GBU-39小直徑炸彈具有了遠距精確打擊能力。

從以往實戰經驗看,炮艇機是一種優點和缺點同樣突出的軍用飛機。在掌握制空權的低烈度戰場上的近距空中支援任務中,載彈量大、滯空時間長、射擊精準的炮艇機無疑是效費比最佳的戰場攻擊機。而在高烈度戰場上,體形巨大、飛行緩慢的炮艇機就沒有生存之道了。不過對於裝備種類齊全並且面對多種多樣作戰模式的大國來說,炮艇機還是有存在價值的。

如果我國要研製炮艇機,會用什麼飛機來改裝呢?

只能是運-9了。該機總體性能與C-130J-30接近,最大載重25噸,可在寬敞的貨艙內輕鬆容納下多門大小口徑的側射機炮以及全天候光電和雷達觀瞄設備。唯一困擾運-9變身炮艇機的障礙可能就是該機翼載過高,不利於該機的低空低速飛行機動性,最好能增加翼面積或改進機翼增升裝置。以我國航空工業實力看,將運-9改進爲炮艇機不存在任何技術困難。

實際上運-9的俄羅斯表哥——安-12已經在2019年被烏拉爾機車車輛廠相中,成爲其炮艇機的改裝基礎。該廠依據俄軍在敘利亞戰場的作戰經驗提出了研製安-12炮艇機的建議,該機將內置兩門57毫米機炮和其他諾幹小口徑機炮和自動榴彈發射器,成爲中低烈度反恐戰場上的低空霸主。

運-9炮艇機一旦研製成功,該機的最佳裝備對象其實並不是我國空軍,而是陸航,因爲炮艇機無論在飛行性能還是低空低速作戰模式上都與武裝直升機接近。所以炮艇機的最佳的作戰方式是與武裝直升機編隊作戰,互相取長補短,在大幅增強編隊火力的同時在武直護航下最大化其作戰效能和生存幾率。炮艇機甚至還能掛載空中加油吊艙在任務中爲直升機補充燃料,提高後者的戰場滯空時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