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关注两字,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出师表

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出师表》是编入了中学教材的千古名文,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这两句千古名言现在还能倒背如流

不过,近日,笔者再读《出师表》,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分析,觉得诸葛亮是不是还是少了些战略眼光!

熟读汉末三国历史,诸葛亮应该是国人印象之中最深刻的,名气也是最响亮的(不然也会有事后诸葛亮一说了)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等,不过这大概也是受《三国演义》等小说所影响,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有没有这么神只怕还要打个大问号!

五丈原

诸葛亮开始深入不毛,然后六出祁山,却最终病逝五丈原,并未能完成他说的“北定中原,恢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大任,原因在哪?从表面上看是如失街亭等一系列偶然失误所致(不过这也是《三国演义》等小说所渲染),但笔者以为,其根本原因在于蜀汉和曹魏两国的综合实力悬殊、不在一个量级所致,说通俗点就是蜀汉的实力撑不起统一中原,兴得汉室、还于旧都的重任。

韬光养晦、无为而治

不知道诸葛亮有没有认识到,先汉所以兴隆,并非简单的只是亲贤臣远小人,而是认识到,秦末农民战争动乱加上后面的楚汉之争,生灵涂炭,造成新建立的西汉王朝国力虚弱,与北方匈奴军事力量对比不占优势,急需时间休养生息,重建家园,所以制定了“韬光养晦、无为而治”国策,于是采用黄老之术,无为而治,实施奖励农耕、桑蚕;减租减息等以农为先的政策,事实证明,这个国策是正确的。其结果使汉朝赢得了宝贵时间,增强了国家实力,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封建盛世,为汉武帝北驱匈奴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汉初的休养生息的结果就是文景之治

总结西汉初年休养生息及诸葛亮“六出祁山”与“北定中原”的成败得失可以得出明确的结论:国家大动荡之后,必须实行韬光养晦,无为而治的休养生息政策,减轻人民负担,发展生产,恢复元气,等于国家综合实力提高很后,方能有所作为;否则将终难如愿以偿,。

武候祠

只是诸葛亮既然认识到“今民穷兵疲”,却又为何坚持“而事不可息”;既知“欲以一州之地”,却又为何坚持“与贼持久”,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诸葛亮写道“此臣之未解六也”,他不解,笔者更是不解!

成都府的武侯祠有一副著名的楹联,是清末民初人赵藩写的,原文如下: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副对联,在绝大多数人看来,都认为是对诸葛亮作了极为精当的评价:征服孟获和依法治蜀是诸葛亮的主要功绩。

不过在笔者看来:从古以来,真正知兵者,都懂得“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最好的战略是不战而胜,从政治上道义上征服对手。至于施政执法,要宽猛相济,什么时候从宽,什么时候从严,都需要审时度势,一切从实际出发!

以当时蜀汉为例,完全没有能力与曹魏争夺中原,诸葛亮做到了审时度势么?肯定没有!

勾践尝知道卧薪尝胆

也许有人说笔者是事后诸葛亮,其实笔者是不是事后诸葛亮并不是重点,但笔者以为,诸葛亮能总结出“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就不知道总结西汉初年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之治国方针的原因么? 

再对比另外一个例子:春秋战国时,吴国夫差把越国打败,越国几近灭国,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回国后卧薪尝胆,经过二十年的休养生息,终于实现三千越甲可吞吴,复仇成功。

诸葛亮如果学习勾践和西汉的高祖、文景几代皇帝,审时度势,不急于北伐,卧薪尝胆,休养生息,积蓄国力,三五十年后,未尝不是蜀汉北定中原,恢复汉室,还于旧都了!

只是,历史没有如果!

三年前,津巴布韦的穆加贝执政37年后之所以仓皇辞庙,就在于其没有审时度势,一味瞎折腾而导致人心思变。

老百姓要的是什么,要的就是安居乐业,而不是一波又一波的瞎折腾。

别了 老朋友穆加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