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波報道

建設於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的現存“老舊小區”,受制於當時的建設標準和設計理念,導致普遍缺乏足夠的公共空間和配套設施。尤其電梯的缺失,讓長居於此的高樓層住戶漸漸地失去了活力。因此,如何統一業主內部意見矛盾,調和利益分歧,進而破解“爬樓難”這一問題,是擺在“老舊小區改造”面前的一件十分重要的大事。

10月29日,國家發改委聯合多部門出臺《近期擴內需促消費的工作方案》,共涉及四大方面、19條具體措施。其中明確提出,要加大對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的支持。在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基礎上,加快落實支持城鎮老舊小區居民提取住房公積金,用於加裝電梯等自住住房改造個人支付部分的政策。鼓勵各地對城鎮老舊小區有條件的樓棟加裝電梯。

業內相關專家表示,提取住房公積金用於加裝電梯的利好政策,不僅可以減輕部分居民自籌壓力,更是有效落實資金缺口,助推老舊小區改造進程高效運轉的多贏之舉。

加裝電梯難 資金缺口爲主要矛盾點

“人老腿先老,年輕時還好,現在是實在爬不了樓”。家住北京西城區的趙大爺告訴記者,“因爲腿腳不便,下一趟樓簡直是奢侈。子女又不在身邊,老伴兒實在沒法把自己和輪椅弄下樓去。故此兩個月不出門是常態,和囚禁在家也差不了多少”。

好在這樣持續糟心的日子並沒有持續下去。就在去年,趙大爺所在社區對其中兩棟老樓加裝電梯,100多位業主上下爬樓的日子成爲歷史。“這下可好啦,電梯加裝成功後,便民利民,以前不能夠走路的人,現在也能夠出門曬曬太陽、遛溜彎了。而且,自從加裝電梯後,原本打算換個電梯房的住戶,現在也不打算搬走了。一部電梯,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緩解住房壓力,讓社會公共資源得以再利用。”講述中,趙大爺難掩興奮之情。

但是,距離趙大爺不到2公里的另外一個小區,在加裝電梯時就遇到了不少波折。據業主王大娘介紹,她現在70歲了,每天的油鹽醬醋米都要靠自己,有時買的多了還不得不分兩次走,爬(樓梯)的很辛苦,才4樓就已經氣喘吁吁。加裝電梯看似簡單,實際複雜得很。開始是低樓層的不同意,好不容易低樓層同意了,高樓層的又爲分攤費用發愁。時隔大半年,依然沒有達成一致。

在實際生活中,老舊小區加裝電梯難,很大程度上是存在資金缺口。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要想加裝電梯,不僅需要整棟樓的住戶同意,且每戶家庭還要分攤安裝、購買電梯的費用。雖然該項費用國家專項基金和房屋公共維修基金會各承擔一部分,但每戶依然要爲此自籌不少的開支。並從二樓住戶開始逐層增加,6樓住戶往往需要支付數萬元的安裝費,對於一個普通家庭來說,着實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其次,除資金以外,老舊小區安裝電梯另一個難點在於如何達成一致的意見。安裝電梯,對於低層住戶的生活品質改善並不顯著,相反還會擠佔他們的活動空間。對於沒有迫切需求的人而言,可能就會不太積極,甚至不願意動用公共維修基金。這是一個天然的矛盾點,導致加梯工作啓動困難。

積極開源 助推舊改項目穩步落實

老舊住宅樓加裝電梯,既便於中、老年人出入,也有利於提升宜居品質,增強住戶居民的幸福感,可謂好處多多。然而好事想要辦好,關鍵在人,或者說,關鍵在能否讓遲疑者和反對者放下包袱。

城市化問題研究員張巖表示,根據全國住房公積金年度報告顯示,2018年底全國住房公積金累計結餘資金8000億元左右;截至2019年末,全國住房公積金累計結餘資金9500億元左右,同比增長約17%。

對於老舊小區的居民而言,多數年齡已近中年或者老年,房貸早就還清,公積金處於閒置狀態,還無法提取。《方案》此次將部分閒置資金投入老舊小區改造當中,謂“開源”之舉。既能充分發揮住房公積金和公共維修基金的作用,又可緩解羣衆的加梯資金壓力,填補資金來源缺口。雖說也是用自己的錢,但畢竟不用直接掏腰包,更有利於業主之間達成共識,減少因爲資金問題而引發各種矛盾,無疑是加快推進舊改項目行之有效的辦法。

張巖進一步指出,中國城鎮化,在改革開放的40餘年間經過了一個高速發展期,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9的年60.60%,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進入下半場後,中國城鎮化發展正處於由高速度向高質量轉變的關鍵時期,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羣正成爲新的發展戰略,周邊地區在共同前進的帶動下也將步入發展快車道,這也對住宅地產、產業地產等產業的發展做出更高要求。

早在今年3月,住建部、發改委、財政部共同印發《關於做好2019年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確,老舊小區應是建成於2000年以前、公共設施落後影響居民基本生活,且居民改造意願強烈的住宅小區。以此爲標準,據有關部門初步統計,全國共有老舊小區近16萬個,涉及居民超過4200萬戶,建築面積約爲40億平方米,投資總額達4萬億元。

7月10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指導意見》,再次明確工作目標,即2020年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3.9萬個,涉及居民近700萬戶;到2022年,基本形成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制度框架、政策體系和工作機制;到“十四五”期末,結合各地實際,力爭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任務。

張巖認爲,舊改無需拆除重建、沒有增加房屋面積,主要是增加和改善生活設施,在存量房市場做文章。存量住房在經過良好的改造和完善後,可有效加大城市困難羣衆住房保障,延伸老舊住房的居住年限,降低老城區的住房剛需。且與傳統的鐵路、公路、基建等投資項目不同,城市老舊小區綜合改造的工期大大縮短,最多在1至2年之間。不與僅可在短的時間內切實解決城市居民“不平衡、不充分”的基本矛盾,更是“四兩撥千斤”的爲相關企業的介入創造良好條件,完善產業鏈,使得市場空間得到進一步拓展,爲紮實做好“六保”,確保“六穩”的工作發揮積極且持續的作用。

可以預見的是,隨着以人爲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推广部署,在工作機制、資金機制、管理機制以及長效機制鞭辟入裏的多方深度探索下,舊改項目在切實提高羣衆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同時,也將爲國民經濟創造持續有效地新動能,達至多方共贏之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