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現在的很多父母都特別重視對孩子的教育,想盡辦法給孩子創造最好的教育環境,並且爲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自小就給孩子報各種輔導班和學習各種才藝,只希望孩子以後能夠出人頭地。

父母重視教育確實是好事,但其實最好的教育並不一定是需要多好的環境或各種輔導班,即便是農村孩子,只要足夠勤奮努力,一樣能夠出人頭地。比如有個農村小夥,以669分的好成績考上了北大,而收到通知書的時候,他還在工地上拌砂漿。如今這個小夥子怎樣了?

01

這個小夥子名叫崔慶濤,出生於雲南省曲靖的一個貧困山村裏,他家境貧寒,有兄妹三人,全靠父母辛苦打工來維持生活。不過儘管家裏很窮,他的父母從來沒想過讓孩子輟學去打工,相反,他們一直在教育孩子們要努力讀書,將來才能出人頭地。

而孩子們都很懂事,也很爭氣,學習非常刻苦,所以成績一直很好。而且他們還常常會幫助父母做家務,努力減輕父母的負擔。

崔慶濤作爲老大,責任自然更重一些,他從小就承擔起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長大一些後,因心疼父母的辛苦,便常常會去工地裏幫父母幹活,努力減輕父母的負擔。在他上小學四年級的時候,需要去離家4個小時的鎮上讀書,來回很不方便。

爲了照顧孩子,父親咬咬牙在學校附近租了一個小平房,做起了小生意,可是由於經營不善,結果沒過多久就倒閉了。父親只好去外地打工,並把小平房留給兩個兒子住。

崔慶濤和弟弟住在這個小平房裏,除了讀書以外,還要洗衣做飯等,不過這些家務活他們在家裏都做慣了,倒不覺得辛苦。上了初中以後,崔慶濤患上了近視眼,父母省喫儉用地給他配了一副眼鏡,卻被他意外摔破了,爲此他非常愧疚,便決定不再配眼鏡。

02

上了高中後,因爲學業繁重,崔慶濤需要住校,回家的時間就更少了。但他的學習時間卻變多了,於是他更加刻苦學習,常常學到深夜。崔慶濤的學習能力很強,遇到不懂的問題總是會花很長時間去鑽研,而且他雖然不太說話,爲人卻很熱心,常常幫助同學們,所以老師和同學都很喜歡他。

在整個高中時期,崔慶濤的成績一直保持得很穩定,而且他的心態很好,即便偶爾考試不理想,也不會影響到他的心情,這就是農村孩子最寶貴的堅強品質。正是靠着堅強的意志和刻苦學習的態度,崔慶濤在2018年的高考中,考出了669分的好成績。據說這是崔慶濤整個高三時期,考得最好的一次。

高考結束以後,其他同學都開始放鬆自己,享受生活。但崔慶濤卻趁着這個機會,立刻來到父母所在的工地,幫父母幹活,好趁機爲自己賺點學費。

在那段時間裏,崔慶濤每天都要在工地裏幹10個小時以上,裝沙子、拌砂漿、運建材等,他熟練地做着這一切。雖然活兒很重,但崔慶濤卻並不覺得辛苦,因爲他覺得自己既能幫助家裏,又能陪伴父母。

一個多月後的一天,崔慶濤正和家人在工地上幹活,突然工地上駛來一輛郵政麪包車。崔慶濤立刻放下手裏拌砂漿的工具,向郵政麪包車走去。不過他發現自己身上和手上都是灰塵,擔心會弄髒了錄取通知書。

於是又匆匆來到一個白色大缸面前,把自己的雙手洗乾淨後,才小心地接過郵遞員交給他的快遞,並在上面簽了名。

崔慶濤小心地打開了信封,拿出北大錄取通知書,仔細查看起來。父親不認識字,便催着妻子趕緊念給他聽。當聽到兒子被北大新聞和傳播學院錄取後,父親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這一刻,他覺得多年的辛苦都值了。

如今崔慶濤已經在北大讀了兩年,由於他學習勤奮,成績一直很好,而且考慮到他的家庭情況不好,北大還免除了他4年的學費,讓他可以更加安心地讀書了。

崔慶濤心裏充滿了鬥志,同時對未來也有了明確的目標,他希望畢業後能夠回到家鄉,爲家鄉的發展做貢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