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琪峯在某次採訪中曾說過:“你可以視黑社會爲中國人的恥辱,但也可以將它當成文化或者歷史的組成部分”

的確,作爲內地的導演,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拍出真正的黑社會樣貌,或許,會有劉華強這樣拿着砍刀滿大街砍人的人物,但劉華強和他的馬仔,充其量只能算是危害社會的罪犯,根本不能納入黑社會的行列。

所以,中國香港導演對於黑社會文化的認識,要比內地的導演深刻得多,一是因爲他們有黑社會現實發展的土壤,二是因爲他們擁有黑社會差不多三百多年的文化歷史。

從反清復明爲宗旨發展而來的黑社會,已然成功地利用現代商業作爲僞裝實現轉型,但那些本應該屬於規則和規矩的傳統,早已被利益所取代,所以,黑社會的土崩瓦解既有外部的因素,也有內部的因素。

如果,讓我選擇一部描述黑社會類型的電影,我會首推杜琪峯執導的《黑社會》系列,當然,要兩部連着看,還有要去看原版的,這樣,才能在稀釋掉道德和法律綁架的基礎上,瞭解到一個比較真實的黑社會。

第一部《黑社會》,有100分鐘和80多分鐘兩個版本,即便是未刪減版,在香港上映的時候,還是被劃歸到了三級的行列,但對於杜琪峯來說,自己的電影能夠上映就已經算是勝利,至於如何去定義他的這兩部電影,就看觀衆自己的理解。

如果說,第一部《黑社會》更加偏向於文雅交鋒的風格,那麼,第二部《以和爲貴》則直接撕下僞善的面具,擁抱着最純粹的暴力。

暴力是爲了掩蓋恐懼,而恐懼的背後,則是日漸被社會大環境吞併的黑社會文化。這種吞併,其實也是爲了順應時代的發展,但當那些江湖道義和規則秩序,本能夠與時俱進地成爲一種可以持續的文化時,黑社會大多數人卻視而不見的選擇了利益廝殺,這或許也就是這部電影所要表達的核心之一。

《黑社會》以“和聯勝”元老商討下一屆話事人爲開始,而大D和阿樂是兩個主要的競爭對手。

大D有錢有人,且實力雄厚,雖然心狠手辣,卻都是放在明面上的,而阿樂勢力薄弱,所以總在隱忍,且總是以一副和事佬的身份收買人心,但只要觸碰到自身的利益時,卻能夠以最兇狠的方式對待敵人,而且還是背地裏的那種陰險。

對於話事人的選舉,其實,最有話語權的鄧伯早已心中有數,他選擇阿樂,且脅迫其他元老也選擇阿樂。明面上是爲了保持實力的平衡,其實更重要的,還是爲了能很好地控制雙方,平衡只是託詞,不想放權纔是重點。

因此,大D開始跳出來公開反對,而代表話事人權威的龍頭棍,也就成爲了兩人爭奪的目標,《黑社會》的故事便由此展開。龍頭棍只是一種象徵,黑社會文化的土崩瓦解纔是表現的重點,而當每個人像野狗一樣廝殺時,其實,也就早已註定了被時代玩弄的下場。

這並非是一部獨角戲的電影,而是一部展示黑社會內部權力爭鬥的羣戲,如果單純地只看《黑社會》是無法瞭解爭鬥的全貌,必須將《黑社會》和《以和爲貴》兩部完整觀看纔可以進行分析。

以鄧伯爲首的元老,雖然具有資歷,卻正在漸漸失去控制力,在後輩大哥的不斷挑戰中,想方設法地要保持絕對的傳統和權威;以大D和阿樂爲首的大哥,在利益的追逐中擴充着自己的勢力,也在膨脹着自己的野心,他們已然擁有了錢財的累積,所以,急需要名氣的裝飾;而以吉米、東莞仔、飛機爲首的新一輩,此時早已無法透徹理解整個幫派存在的意義,而這種迷茫和不知所措,讓他們或是隻爲自己利益爭取,比如吉米,或是成爲大哥的替罪羊,比如東莞仔和飛機。

杜琪峯在第一部中的敘事風格算是剋制的,在任達華飾演的阿樂沒有砸死梁家輝飾演的大D之前,還一直讓觀衆對於黑社會努力維護傳統抱有某種幻想,想象着這樣一位深謀遠慮且能夠忍讓的新話事人阿樂,能夠帶領着社團繼續發展。

可在結尾突然急轉,當石頭一下一下地砸在大D的腦袋上時,我也明白了黑社會不能與社會發展共存的主要原因,那就是他們早已失去了對於規則和規矩的敬畏,而這個原因,也是第二部《以和爲貴》中的敘事主調。

所有人都在相互猜忌,所有人都在發泄暴力,一切陰暗和殘忍都統統擺在了明面上,所謂的規則和規矩,也只不過是爲了收攏權力的手段,所謂的義氣和道義,只不過是爲了利益暫時苟合的策略,冠冕堂皇的背後是連篇的謊話,笑容的背後是正在拔出的利刃,第一部裏表面一團和氣的社團,在第二部裏徹底露出了獠牙。

想一想,能夠取《以和爲貴》這個名字,也是夠可以的,電影講述的是爾虞我詐,標題卻弄出了個和氣生財,是不是頗具諷刺意味?

我並不想太過多地談論這兩部電影裏的政治隱喻,因爲,社會的發展總是以大環境的穩定爲前提,所以,即便允許黑社會存在,也會在長期的稀釋中瓦解掉他們,即便黑社會中有些人堅守規矩和規則,但這個龐大的體量倘若一直存在,對於社會而言,也是一種不穩定的因素。

所以,尤勇飾演的石總隊長這個角色,不能簡單地用好壞來評判他,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和趨勢,沒有石總隊長,或許還會有其他的隊長出現,利用黑社會達到瓦解黑社會的目的。

杜琪峯拍攝這兩部電影,只是在闡述一個曾經存在過的事實而已,沒有對錯的評判,也沒有善惡的區分,他只是告訴觀衆,在中國香港的那片土地上,曾經有過黑社會文化的出現,然後,這種文化又慢慢的沉寂直到消失,這是歷史的必然。

寫實的風格,低沉的氛圍,昏暗的光影,凌厲的節奏,杜琪峯用兩部《黑社會》盤點了某種文化的消亡。

有人會把這部電影看作是中國版的《教父》,但我覺得,中國香港不是美國,鄧伯不是維託,大D不是桑尼,阿樂不是弗雷德,吉米不是邁克,社會環境不同自然文化背景也不同,其中,對於那個時候的香港黑社會,生存纔是目的,利益纔是主導,至於傳統的繼承,那就不是考慮的問題了。

江湖是什麼?不好意思,已經沒有講究道義和規矩的江湖了,只剩下全是利益和世故的江湖了。

這樣看來,《黑社會》系列似乎也是對於當下整個社會的某種預測,杜琪峯真是個高明的導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