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25日,北朝鮮在蘇聯的支持下,發動了對南朝鮮的統一戰爭,也就是朝鮮戰爭。然而戰爭爆發後,美國直接派兵參戰,蘇聯卻拋下了小弟,該出手時不出手,始終拒絕派兵參戰,最後把出兵援助的重擔丟給了中國,這是什麼原因呢?

01蘇聯的綜合實力遜於美國,是斯大林不願出兵的根本原因

二戰結束後,蘇聯軍事實力大增,國際威望空前提高,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舉足輕重。但同時,戰爭給蘇聯留下太多的創傷,工廠被摧毀、農田被破壞、兩千萬人死於戰爭,勝利完全是建立在一片廢墟上的。舉個例子,蘇聯1945年的穀物產量,只有1940年的50%,鋼產量只有1940年的65%。總之,蘇聯戰後初期的經濟非常困難。

反觀美國,它的本土幾乎未受任何戰爭影響,經濟總量是蘇聯沒法比的。以朝鮮戰爭爆發的1950年爲例,美國國民生產總值是蘇聯的3倍,美國與其盟友的財富之和,更是超過所有社會主義國家總和的4-5倍。

從總體上看,此時的蘇聯綜合實力遜於美國,僅軍事實力勉強抗衡。然而,戰爭考驗的不僅是軍事實力,最關鍵的是經濟實力,沒有錢撐腰,蘇聯就算跟美國打得起,也絕對耗不起。斯大林作爲一名成熟且非常務實的政治家,肯定不會犯下低級錯誤,貿然地跟美國動手。

02斯大林的擔憂,讓他不敢與美國爆發戰爭

戰爭結束後,斯大林始終擔心兩個問題:一個是德國問題,一個是日本問題。如果德日再次崛起,將對歐洲、遠東以及蘇聯的自身安全造成衝擊。杜魯門同樣擔心這個問題,而美蘇一旦發生直接對抗,勢必爲德日重新崛起創造機會,這是斯大林和杜魯門都不願意看到的。

最明顯的一個例子,是蘇聯空軍祕密入朝作戰,美國對此心知肚明,不僅假裝糊塗沒有點破,還嚴密的封鎖消息。美國這麼做,明顯是爲了防止戰爭升級,一旦出現這種情況,美蘇兩國都必然遭到削弱,德日就有機會鹹魚翻身。所以,出於這方面的擔憂,讓斯大林不敢貿然出兵與美國發生戰爭。(下圖:身穿中國軍裝的蘇聯空軍)

03斯大林的外交思想,使他不願出兵

斯大林認爲“蘇聯是世界無產階級的祖國”,世界革命的主要任務就是保衛蘇聯,推進世界革命的前提,也必須是有助於維護和加強蘇聯的安全利益。直接派兵與美軍作戰,顯然不符合這一原則。因此,當美國直接參戰,特別是仁川登陸之後,隨着朝鮮戰局急劇惡化,蘇聯不僅拒絕了出兵請求,還撤走了部分駐朝軍事顧問和專家。

另一方面,蘇聯在戰後初期奉行的是和平外交政策,希望爲蘇聯的經濟發展爭取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但同時,斯大林又“始終把本國利益放在首位,忽略甚至犧牲其他國家人民的利益。”所以,斯大林權衡利弊,直接出兵幫助朝鮮顯然不划算,不如讓中國頂上去。

04

05中蘇同盟以及中朝的利益關係,使出兵的重擔轉嫁給中國成爲可能

1950年2月14日,中蘇兩國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根據條約的規定,兩國都有義務採取措施制止任何國家的侵略和破壞和平。朝鮮戰爭顯然讓中蘇兩國都受到了威脅,也就是說兩國都有義務消除這種威脅,這就爲蘇聯把出兵的重擔轉嫁給中國提供了依據。

同時,中國曆來有“脣亡齒寒”的古訓,無論是出於愛國立場,保衛國家的安全;還是出於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立場,援助脣齒相依的社會主義小兄弟,中國都有必要出兵參戰。斯大林非常清楚這一點,因此把出兵的重擔轉嫁給中國,是非常有可能實現的。

06斯大林的性格

還有一點我認爲很重要,是斯大林年輕時的遭遇,塑造了他沉靜冷酷的性格。這種性格在處理國際問題時,表現爲“極端的現實主義”,用基辛格的話說,就是耐心、精明、不妥協,讓斯大林精於算計、冷靜思考,且不會因挑撥而“輕舉妄動”。

因此,在面對朝鮮問題時,斯大林絕不會冒着付出沉重代價的危險,義無反顧的直接出兵支援朝鮮;絕對不會在實力不如美國的情況下,去打一場沒有把握的仗。

07文末

總體來說,斯大林是個聰明人,他對蘇聯的實力有着清醒的認識,也考慮到了蘇聯的戰略需求,種種因素綜合起來,決定了他不會派兵出戰,從而避免與美國發生直接對抗。當然,蘇聯雖然沒有直接出兵,提供的武器裝備還是非常有用的,直接推動了戰爭向着有利於我方的方向發展,這一點還是值得肯定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