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銜時,共授予了798位開國少將,到今天仍然健在的,只剩下4位了:黎光、詹大南、鄒衍、楊永松。

另外,在後來晉升的開國少將中,還有5位健在:楊思祿、張力雄、王扶之、文擊、塗通今。

在1955年授銜的這4位少將中,楊永松年紀最“小”,也已經101歲了。

楊永松1919年出生於廣東大埔縣,在他5歲時,父親就去世了,所以楊永松從小就嚐盡了生活的苦難。1927年,在二哥楊鶴松的影響下,楊永松加入了兒童團,並於1931年加入了紅軍,當時還只有12歲。

在紅軍第四次“反圍剿”時,楊永松正擔任紅一軍團3師3團文書,當部隊進入福建時,一向身體強健的楊永松突然病倒了,團長就把他送去了瑞金治病。

可是到了瑞金後卻發現,當時紅軍總醫院已經撤退,開始長征,在醫院門口,楊永松對十幾個傷病員說:“能走的就跟我走,去找大部隊,不能走的就先去老鄉家裏。”結果,十幾個傷病員沒有一個人留下。

楊永松本來就有病在身,還要照顧十幾個傷病員,可想而知有多困難!

整整5天后,楊永松終於趕上了大部隊,當見到紅1師參謀長聶鶴亭時,頓時就哭了,說:“聶參謀長,我們終於找到你們了啊!”

聶鶴亭看着那十幾個瘦骨嶙峋的傷病員,也忍不住抹起了眼淚,說:“都留在司令部吧,跟我們一起走!”就這樣,楊永松踏上了長征之路。

部隊過草地時,楊永松身邊還有兩個傷病員需要照顧,晚上宿營時,楊永松把他們倆安頓睡下後,查看了自己的傷情,左腿已經浮腫多日,能不能再走下去,都是一個未知數,但是楊永松心裏只有一個信念:“就算是死,也要死在部隊裏!”

到了第二天清晨,楊永松爬了起來,準備叫起兩個傷病員繼續趕路,但是眼前的一幕卻讓他崩潰了——那兩個傷病員已經沒有了呼吸,永遠留在了草地上!

楊永松抱着兩個人的遺體,放聲大哭。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紅軍爲了參加抗戰,改編爲八路軍,楊永松擔任115師685團政訓處技術書記。

1937年9月23日,685團抵達平型關,作爲115師的先鋒團,很快就跟日軍展開了一場血戰。

當時,楊永松帶領部隊從冉莊經過,過河向山裏進發,剛轉過山腳,前面就響起了槍聲。原來,一小股日寇開在偵察地形時,與我軍突然遭遇,楊永松立即指揮部隊展開戰鬥隊形,與這股日寇開始戰鬥。

這股日寇雖然人數少,但仗着武器優良和單兵素質高,讓我軍打得非常困難,很久都沒拿下來。楊永松知道,照這麼打下去也不是個辦法,只有拿下敵人的火力點,才能讓戰場局勢有所改觀。

但是,這個任務非常危險,楊永松第一個站了出來,說:“我來,爆破這事我有經驗!”說完,楊永松就讓戰士們給他打掩護,他一手拿着爆破筒,一手撐着地面,匍匐前進。

楊永松冒着日寇兇猛的火力,終於接近了日寇的火力點,用盡全身力氣將爆破筒扔了出去,日寇的陣地上頓時炸開了花,我軍戰士們立即發起了攻勢,將這股日寇全部消滅乾淨!

其實,楊永松也沒有多少爆破經驗,多年後談起這件事時,楊永松淡淡地說:“當時隊伍裏新兵很多,他們都是第一次上戰場,那麼危險的事怎麼能交給他們呢?我是個老紅軍,要起表率作用,自然應該我來做!”

建國後,楊永松擔任過華北軍區裝甲兵政治部主任、北京軍區工程兵政委等職,於1955年被授予開國少將,1981年以副兵團級離休。

今天,楊永松已經101歲高齡了,仍然精神矍鑠,在此也祝楊老將軍寶刀不老,健康長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