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氣候的改變,氣溫不斷下降,喫貨們紛紛收起對燒烤店的饞念,轉而向火鍋店進發。到了火鍋店,喫的不是肥牛就是羊肉片。不過,大多數人因爲不太能接受羊肉的羶味,所以更喜歡肥牛的味道。

那麼問題來了,肥牛到底是牛身上的哪個部位?爲什麼我們常見到的肥牛,都是被片成薄片的樣子,瘦肉和脂肪肌理宛如大理石一般,但是我們卻猜不到牛身上有哪個地方可以長出那麼漂亮的肉。

肥牛是牛身上的哪個部位?

事實上,肥牛不屬於牛身上的哪個地方。之所以會出現肥牛片,是因爲我國的牛肉偏瘦,適合小炒或是燉煮,如果切成薄片涮着喫,口感發硬發柴,而且脂肪含量不足。爲了彌補這個缺點,又不至於用到昂貴的高檔牛肉,肥牛片就此誕生。

肥牛片並非牛身上天然長成的一條肉,而是將純瘦肉和純肥肉分層疊加起來,壓實成一塊“肉棍”,然後冷凍塑性,最後切成肥牛片。這也是爲什麼市面上根本看不到“鮮肥牛”的原因,一旦肥牛化凍,就會變成爛肉片,肉粘不起來。

肥牛會用到哪些牛肉?

在牛的身上,其實有很多部位可以做成肥牛片,比如說靠近頭部的脊背上方,有一塊“上腦肥牛”。脊背中間有一塊“眼肉肥牛”,都可以做成肥牛片。除了這2個地方,一般來說,只要剔除筋多的地方,很多牛肉都可做成肥牛。

在製作肥牛之前,先把牛肉進行排酸處理,然後把牛瘦肉和牛脂肪整合在一起,塑性做成圓柱體,送進冷櫃冷凍。冷凍定型的牛肉被送到機器裏,機器削出厚薄均勻的牛肉片,就是肥牛片。

注意區別“重組肉”和“肥牛片”

雖然說肥牛片並非牛身上天然長出來的肉,但用到的材料也是牛肉,和“重組肉”一定要區分開來。肥牛片的價格,可比重組肉高多了,而且在營養價值方面,肥牛片也碾壓重組肉。

重組肉,就是一種把碎肉做成整肉的技術,藉助食品添加劑將碎肉粘合、塑性、冷凍、切片,我們成爲重組肉片。這種肉片不難區分,低級一點的是紅白紋理很分明的肉,這種肉一定是重組肉。

高級一點的重組肉,從外表上比較難看肉片的質感,下到火鍋後你會發現肉片很快變碎,而且本來清澈的湯馬上變得渾濁,那麼這種肉片就是重組肉,下回注意不要購買就可以了。

爲什麼沒有肥豬片?

因爲中國人根本沒把豬肉當成涮火鍋的一種食材,光是豬肉料理就已經夠多了,誰還能騰出把豬肉切片涮着喫的想法呢?再加上豬肉一定要弄到全熟才能喫,如果僅僅是依靠火鍋的熱量來涮豬肉,可能會出現沒有涮熟的情況,因此涮豬肉片很能成型。

豬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決定了豬肉更容易出現大量細菌和寄生蟲。在豬肉、牛肉和羊肉這三種肉當中,豬肉最容易受到污染。因此大部分中國人都遵循着把豬肉做熟的理念。而我們的鄰國日本,雖然有豬肉火鍋,卻是先把豬肉在鍋裏煎熟,然後持續煮熟再食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