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摘要: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那么当年抗美援朝,志愿军是穿着怎样的军装入朝作战的?志愿军的军服又一直使用到哪一年?

图1:当年抗美援朝,志愿军是穿着怎样的军装入朝作战的?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那么当年抗美援朝,志愿军是穿着怎样的军装入朝作战的?志愿军的军服又一直使用到哪一年?

应该说,受一些不那么严谨的抗美援朝题材影视剧的影响,很多人对志愿军穿什么样的军装,在认知上是有很大误区的。在讨论这个问题时,首先要明确一点,志愿军在不同时期,不同部队军装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在讨论志愿军军装时,首先要确定时间和部队这个前提。

首先,自然是1950年10月第一批入朝的志愿军,也就是以1950年7月组建的东北边防军为基础改编的第38军、39军、40军、42军、50军、66军等5个军以及炮兵、工兵等配属部队,总共约30万人。这第一批志愿军穿的是——朝鲜人民军的军装,军官是带折直筒帽、立领黄呢军服、牛皮武装带、黄呢马裤、黑色长筒马靴……不过志愿军军官不佩军衔肩章,师以上干部穿将官服、团营干部穿校官服、连排干部穿尉官服,普通战士有穿人民军军服的,但大多数还是穿解放军的50式军服,但不戴解放军的八一帽徽和解放军胸章。因为最初是准备以“支援军”名义入朝参战,在东北边防军的后勤准备中,就是每人人民军样式单衣夏装和棉衣冬装各一套。而人民军的冬装基本上沿袭了二战时期苏军冬装的样式。

图2:身穿人民军军服的志愿军38军首长(左起):军长梁兴初、副军长江拥辉、政委刘西元

图3:人民军的冬装

图4:第一批入朝的志愿军穿着的冬装

而仅仅一个月后的11月,第二批入朝的志愿军九兵团第20军、26军、27军等3个军约15万人,则是穿着解放军第一套制式军装——50式军服。和解放军不同之处就是不戴解放军的八一帽徽和解放军胸章,但是,重要的来了!也没有志愿军的胸章,志愿军的胸章要直到1953年10月才开始全面使用,所以在1950年10月到1953年7月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除了极少数特殊情况外,志愿军官兵基本上都没有佩戴志愿军胸章。

【本号后续有专门文章介绍志愿军的胸章】

50式军服冬装的样式是干部上衣有两个口袋,有袋盖,单排五粒扣;裤子为西式裤,有后枪袋;战士上衣与干部基本相同,两个上袋盖有扣眼,明扣;女军人冬装为列宁服,小翻领,双排十粒扣,紧袖口,西式裤。营以下官兵面料为棉平布,团级干部用粗呢,师级以上用细呢(麦尔登呢);颜色为黄绿色。

特别要说的是冬装的棉军帽,标准的应该是有鸭舌的平顶栽绒冬帽。后来为了便于加工生产,以应付前线的击破需要,简化工艺,改为圆顶无鸭舌的栽绒冬帽,但和俗称“雷锋帽”的55式军服无鸭舌栽绒帽又有所不同,帽墙要比55式“雷锋帽”窄许多。

图5:有鸭舌的平顶栽绒冬帽,虽然是剧照,但道具还原相当到位

图6:简化工艺之后的圆顶无鸭舌冬帽

图7:这张戴着雷锋帽的照片显然不可能是真实的历史照片

夏装的用料、颜色与冬装相同,官兵全部戴大檐帽。战士上衣为套头式,半开口,紧袖口,两个上挖袋,扎线腰带。女军人夏服为连衣裙,立翻领,套头式,前襟上部开口系3粒扣,两个上挖袋,长袖,紧袖口处系1粒扣,中腰有布制腰带,裙子下摆长及膝盖以下。从1951年起女军人夏装另配有长裤。

图8:鸭绿江边的志愿军,穿着50式夏装,大檐帽非常醒目

图9:1950年国庆阅兵穿着50式军服的参阅部队,胸前是解放军胸章

从1950年11月以后入朝的志愿军,基本上都是穿着50式军服,只是没有八一帽徽和胸章。

随后在实战中发现,50式所配发的大檐帽不适应林区作战,经常会被树枝碰落;套头式单衣透气性差,而且负伤后也很难迅速脱卸,影响救护;冬装里的棉花容易滚花成堆,影响保暖,而且冬装容易被刮破,导致里面的棉花飘散,冬装的栽绒帽没有听孔,影响听力;毛皮靴的鞋帮太低,容易灌雪……

这些意见反映之后,周恩来亲自过问,解放军总后勤部很快针对50式军服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了改进,并于1951年6月下达《关于志愿军冬服式样与质量的指示》,以适应志愿军作战的实际要求,主要改进是:

干部冬装的领子改为翻领,前怀里面加护胸;棉裤为马裤式,裤腿下端打五个铜扣或电木扣。战士棉衣两肩加护肩,增加耐磨性,袖口加袢带;棉裤为西式裤大裤脚,裤脚口加抽带便于系住毛皮鞋腰;前膝加护膝,后裆加护裆。干部战士棉衣、棉裤使用的棉花均为粗绒白花,每套冬装使用的棉花的重量要达到四斤半,棉花都要絮在里子上,也就是俗称的“匝道棉衣”;普通皮棉鞋为半长筒式,鞋前头加宽加高、加绒毛及加一层毡垫,以保证不夹脚不冻脚趾。靴腰高八寸,毛皮里子,帆布面子。裤脚上有抽带能够系住毛皮鞋的鞋帮,增加对脚踝的保暖;鞋腰一边开口钉气眼,并有两根带子,以便穿脱。营以上干部冬装配长筒毛皮靴。

另外,夏装大檐帽改为解放帽;战士套头式单衣改为前开襟;在肘、肩、臀、膝部位加扎一层布,提高了军服的耐磨性;冬装的栽绒帽增加了听孔。

图10:改进后的冬装

图11:夏装大檐帽改为解放帽

图12:冬装栽绒帽增加了听孔,这张照片上的听孔很明显

图13:改进后的志愿军军装,左起:军官常服、士兵夏装、士兵冬装

这套军装也就是我们最熟悉的志愿军军装,不过很多影视剧在细节上还是有不少错误。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从1955年10月起,国内的部队陆续开始授衔,同时开始穿着55式军服。在朝鲜的志愿军授衔和换装都要比国内的解放军晚。要到1956年下半年,志愿军才开始授衔。从10月25日起,志愿军官兵开始穿着55式军服,同时佩戴志愿军帽徽、军衔肩章、领章及兵种、勤务符号,志愿军帽徽和解放军帽徽样式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就是没有“八一”字样。

图14:志愿军帽徽、肩章、胸章

图15:志愿军胸章

图16:志愿军帽徽(左)和解放军帽徽(右)

1958年10月,志愿军最后一批部队撤离朝鲜。回国后的原志愿军官兵不再佩戴志愿军胸章和帽徽,改戴有“八一”字样的解放军帽徽,其它肩章、领章、勤务符号和服装本来就和解放军完全一样,就不需要有什么变动了。

图17:1958年志愿军回国前和朝鲜人民告别,穿着55式军服,有军衔肩章,但有的有胸章,有的没有胸章

图18:1958年10月,最后一批回国的志愿军,戴的是55式军服的船形帽

此后,留在朝鲜的志愿军就只有在板门店的朝鲜军事停战委员会朝中方面的志愿军代表,他们全部穿着和国内解放军一样的军服,区别就是佩戴志愿军胸章,以及帽徽、军种符号、领花和纽扣上都没有“八一”字样。并且和国内的解放军同时换装,先后经历了65式、85式、87式军服装,1985年5月1日换装85式军服后就不再佩戴志愿军胸章。

1994年12月15日,朝鲜军事停战委员会朝中方面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也全部回国。至此,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服及标志、服饰,全部停止使用。志愿军军装在历经四十四年之后彻底谢幕。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